大道至简
1、时间、因果、逻辑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很基本很难被颠覆的东西,这些东西构成了这个世界最原始最基础的规则,我认为时间、因果以及逻辑就都是这样的规则。
时间,一直存在于我们周围,它一直在变化着,很多时候我们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是有时察觉到的时候会突然感叹一下: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啊。对人类而言,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你的一天是二十四小时,我的一天也是二十四小时,无有差别,我们能感觉到似乎是每个人在使用时间来做事情,但事实上是时间在带着我们每个人向前走,不会管你去做什么,而且这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路。因此时间有着下面几个特点:它是线性的,有着固定的方向,并且只能向前,不能向后。
因果,来源于佛教,任何事情有果就有因,有因就有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万事万物,不生不灭,因果循环,无边无界。因果的基本解释是原因和结果,合成为一个词,里面还包含了一种联系。
逻辑,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对称逻辑是人的整体思维(包括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逻辑。现代科学的基础思维就是逻辑思维,通过逻辑思维来进行推理,找寻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将这三个东西放在一起来说明,是因为这三者在我的概念里是一体三面的事物,有了时间才会有因果,才会有逻辑,因果联系是在时间尺度上的,过去是因,现在是果,现在是因,未来是果。逻辑则是推理,从过去推测现在,从现在推测未来。所以因果是表现,逻辑是内理,时间则是串联起来的线,这三个概念代表的都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简化起来就可以认为是逻辑思维,这也是所有思维中的最底层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发现因果,发现逻辑,才能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
PS:因为在物理学中的时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所以这里需要强调说明一下,我所说的时间都是在宏观意义上的,人类观察世界,大部分都是对宏观世界的观察,在对宏观世界演化的认知里,至少目前来看,只能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我们还是无法跳出这样思维框架,或者说即使跳了出去我们也无法找到更好的思维方式来替换使用,所以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还是有着它的实际意义,我们在现实中需要理解的事物,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是使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才是最好的。
2、不变与变化
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吗?很多时候都会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各种不同的回答,而进入到哲学的范畴后,比较常见的回答是:只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
如果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任何物质在经历了时光的变迁之后,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了,或是运动到了其他地方,或是变成了其他物质。但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却找到了一种更接近世界真实的东西,那就是定理,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为什么会有四季轮回,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人类在古代的时候就发现了虽然这是一个一直在变化的世界,但是这些变化里还是有着一些不会轻易变化的东西,那就是规律,人类将这些规律总结归纳出来,形成定理,并以此来推测未来,虽然这些定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能力已经能够让人类从众多生灵中脱颖而出,变成了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未来的人类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更多更准确的定理。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人们更容易接受那些确定性的可预测的东西,就是那些不变的内容,这是由人类的生物性所决定的,一方面不确定的东西代表着风险与不安全,另一方面,确定性的规律需要存储的信息是固定与有限的,因此,在生物体内存储以及在使用这些信息时就不会花费太多的生物能量,对生物来说这样也会更为有利。但是这种喜欢不变的倾向所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时常会忘记这是一个一直在变化的世界,所以在看待世界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僵化固定的思维方式,总是习惯于用以前的观点或是用以前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思维惯性,我同样也逃不开这样的思维束缚,但是当以前的观点被确认是错误的时候,当以前的方法不起作用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灵活的调整自身的思维,这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哪些观念是可以变的,哪些又不能变的,这里就是人思维中的变化与不变了。想要找到思维里的可变部分,这一点是非常难的,我们的思维被很多因素影响,很多时候可能会是在生物层面上有所限制,所以在思维方式里,变化与不变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思维盲区,人类每次更新知识体系都是在与不变僵固的思维做斗争,然后经历下一次的循环,所以将这种思维方式放在第二个来阐述,是因为这个维度的思维既是人们常用的,同时也是非常容易忽视与犯错的。
PS: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正因为有时间的流逝,所以整个世界才是在一直变化的,可以说变化是时间的一种具象。时间有着它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不是轻易能够变化的东西,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就是不变的,物质也是同样如此,很多情况下基础的物质都是不变的,而且物质的运动规律也是不变的,有变化的就只是这些物质的运动与物质的组合。所以可以认为,这些运动是时间带来的,是时间在带动着这些变化。
3、简单、简洁与复杂
相比于“不变与变化”,“简单、简洁与复杂”这些概念在思维里则更容易被理解与发觉,这是另一种维度的思维方式,同样也是经常被使用的思维方式。复杂,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当人类的大脑需要思考的内容变多之后,就会感觉到大脑的负荷在变高,人的意识会很容易察觉到这种状态,因为这里面需要花费很多的理解与分析,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与能量。简单,这个概念也很好理解,当需要思考的内容很少且对人类也很容易理解的时候,那么这就是简单。在学生时代,我们学习知识的方式都是先去学习一些简单的定理,当学会了这些简单的定理后,再使用这些简单的定理先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题目,当能够解决简单问题之后后再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我们会经常使用简单与复杂的思维方式,也能够理解这两种思维的不同,但是这里面还是会包含有一些人们可能容易弄混淆的东西,首先是简单与简洁的概念,一般来说,这两个词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在我看来这两者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数学中最基本的1+1=2,这个等式看上去既简单又简洁,另一个是物理中的质能方程E=mc*c,这个等式看上去就只有简洁了。简单是具有主观性的概念,人类容易理解的才能称之为简单,简洁则是一种客观标准,只有定理足够简化,公式足够简练,这才能算是简洁。中国有句古语,大道至简,我认为这里的简并不是简单,而是简洁,很多道理对人类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但却都可以用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而反过来,如果一个道理不能用简洁的方式来表示,那么就说明这还不是大道。因此简洁的并不能认为就是简单的,反过来,简单的也不能就认为是简洁的,人认为很简单的事实际上可能是一个很复杂的内容,比如现在有一种人工智能语音,当你对人说一个词“开心”时,人可以很简单快速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但是对机器来说,它要理解这个词就非常的复杂了,它就需要处理非常多的信息,最后可能还是不能准确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这就是第二种容易被弄混的东西。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与产生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是非常复杂的,因为现实中的事物所拥有的维度太多太多了,虽然有时候抓住了某些关键点确实能够做到化繁为简,但是这些关键点在换了一个环境之后很大可能就不再是关键点了,所以很多时候不能够用简化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完整的事物,因为这样做会产生很多偏见,产生很多不准确的判断。
在思维应用层面里,我们时常会把简单的东西想复杂了,又时常会把复杂的东西想简单了,人类又天生喜欢简单简洁,讨厌复杂繁琐,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控制好平衡,首先要理解现实世界必然是复杂的,即使是我们很熟悉的事物我们也不能认为我们就已经完全了解了,很多时候事物之间产生联系的是事物的某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性,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在与其他事物关联的时候把握住这些关键点。
PS:我是一个脑容量很有限的人,所以我希望自己的思维里需要思考的内容越少越好,但是现实世界是那么的复杂,我又不想偏见的看待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所以我就一直在寻找什么样的关键点才是在思维中必须存在的,就一直想找到一个通用的思考方式,或者是通用的思考内容,但是目前还没有能够找到这样的一种万能解,或许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这样的存在,但是这样的思维倾向还是让我思考了很多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发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观念,所以正是因为我脑容量有限,结果就是我努力的去寻找那些值得在我有限脑容量中存在的理念,这篇里所叙述的底层思维方式算是其中的一部分。
4、整体与部分、群体与个体
人类看这个世界,最开始看到的都是我们能够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比如山川河流,花鸟鱼虫,这些东西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人同样也是如此,或者反过来说,这所有的物质组成了这个世界,所以由于物质的这种特性而产生了一个很基本的概念——组成,而由组成这个概念就引申出来了整体与部分的概念。
整体指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物,比如一个地球,一条河,一座山,一棵树,一棵草,一只狗,一只鸟,这些在概念里都是一个整体。而大的整体里面会包含有很多小的整体,比如一座山里面有很多树,有很多草,有很多动物,还有小溪之类的等等,所以整体是相对的,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只要有这个事物的名词,那么这个事物就可以算是一个整体,即使是小到一个原子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整体,因为原子里面还是有着它的结构以及组成这个原子的更小的部分。那么反过来,小的整体就可以组成一个大的整体,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相同的小的整体组成的,另一种是由不同的小的整体组成的,比如一块铁就是由很多相同的小的铁元素组成的,一群狗就是由很多条狗组成的,这种又可以称之为“群体与个体”,算是“整体与部分”里面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别,第二种情况举例的话,比如上面举过的山的例子,山就是由各种不同的东西组成的,再比如一辆汽车,它是由发动机、底座、车轮、座椅、车身、车门等等很多不同的东西组成的。
在思维层面上,有关“整体与部分”,人类是非常容易理解其中的概念的,因为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人类需要生存就必须要理解这样一个物质世界的特性。但是因为人类的一些局限性,我们还是容易在运用这些概念的时候产生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容易对整体与部分的特性产生惯性推理,把整体的特性推理到部分上来,把部分的特性推理到整体上来,成语盲人摸象就是指的这么一个道理,在现实中这种推理还经常发生在个体与群体之间,我们经常会把一个人带入到一个群体中,然后把这个人的特点推演到这个人所在的群体身上,从而使得人们对这些群体产生偏见。第二个问题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性问题,这是一个联系的世界,但是不同事物间的联系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软件工程里面可以把这种联系理解为耦合度,比如多米诺骨牌就是一个高关联度的系统,第一块倒下之后,后面的就全部都倒下,此外还有不同事物间的连接方式也是不一样,比如一辆汽车中的发动机与车门,发动机坏了车就不能动了,车门坏了倒是不影响车的使用,发动机和车门与车的连接就是用不同的方式,这样一来两者对车的重要程度就是不一样的了,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些本末倒置的观念,这就是对整体中每部分的重要程度了解的不够清楚所产生的理解错误。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没找到很好的词来归纳描述,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汽车的发动机坏了,那么换个新的发动机就又可以用了;第二个例子是动物系统,一个动物的心脏坏了,那么这个动物就会死,即使人类能够换一个新的匹配的上的心脏,那么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个手术,否则也是没有用的。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如果整体里面的核心部分出了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系统而言,这种问题对整体的影响是会有所不同的,所以不同的系统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不能一概而论。
5、科学思维——西方分解分析验证思维
上面介绍了几种比较抽象的思维方式,这里介绍的是相对比较实际一些的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接受过中国基础教育的人都会知道很多科学知识,但是很少有人会产生科学思维,或者根本不知道科学思维是什么,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在本质上还是以灌输式的填鸭方法来学习,所以我们不会关心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只会关心这个知识是什么,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学会并让我的考试成绩提高,所以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了解科学思维到底是什么,我曾经也是这样,虽然也上过大学,可能是学工科的缘故吧,感觉大学里的内容更多是偏向应用的,直到后来我看过了一本小说,才开始对西方的科学思维方式有了一些模糊的理解。
科学思维的方法就是我标题中的分解分析与验证,先将现实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分解出来,找到其中的关键点,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最后再对这个结论进行验证,如果通过了验证,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一个科学定理了。这里面最难的就是怎么去寻找到这个关键点,这个关键点的最大要求是可以被验证的,在很多情况下找对了这个关键点就代表着成功了一半,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寻找到的这个关键点是不是可以被验证的。科学思维的这种思维方式像是先去找源头,找到了源头,并且实证通过了,那么这个源头就可以作为一个基础确立下来,然后再去找其他源头,随着越来越多的源头被找到,世界的基础就会被一点一点的认识到。
这种思维方式来源于西方的哲学与宗教,我认为根本的来源还是基督教,它是一种一神论的宗教,只信仰上帝,所以产生的矛盾就比较好解决,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经常会产生的疑问就是如果我脑中所想的与我实际看到的不一样该怎么办,一般会有两个方向的解释,我想的错了以及我看到的错了,如果认为是我看到的错了,那么这样的文化一定是会被现实所击垮的,所以一般都会认为是我想的错了,但是如果脑中有一个神存在,那么就会稍微复杂一些,这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是我想的神错了还是我理解错了神的意思,如果是前一种,信仰崩塌,这样会产生其他各种问题,所以是后一种的可能性更高,那么之后去思考的就是该怎样才能正确的理解神的意思呢,这其实就是科学思维的原型,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各种方式来找到很难被推翻的定律,并认为这些定理就是神想要传达给人类的思想。科学与宗教在这里并不是对立的东西,这两者在这种思维层面上其实是非常统一的,所以科学思维起源于西方,发扬光大在西方也就是一件非常顺理成章的事了。
最后再说一句,科学思维的核心就是可以被重复验证的,还有种说法叫做可证伪性,不管是哪种,重点还是要遵从事实与现实,而遵从事实与现实在宏观上也有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下面将要阐述的实用思维。
6、实用思维
实用思维与上面的所有思维都有所不同,它不是一个理论型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带有策略性的具有实际操作的思维方式,与前面的先想再做有所不同,这里是先做再想,或者是边做边想,并将做的结果返回到思维里,然后再调整做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非常灵活的调整策略,坏处则是非常费事,需要承担一些风险,这种策略实际上要比一条道走到黑的要困难的多,因为这里面需要克服思维上的障碍、文化上的惯性等等很多问题。
以前我就思考过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文明才能够保证一直流传,永不消亡?我考虑了很多很多的方面,最后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适应力,也就是面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这里的环境变化包含很多种的,内部的,外部的,自然的,社会的,面对任何一种环境的变化,这个文明都要能够及时的适应它,这样才能够不会被这些变化弄的消亡了。那么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适应力才能够保证面对任何一种变化都能及时的适应呢?在我看来,只用使用实用思维才能够做到这一点了,所以在中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被广泛认可一条准则,这就是实用思维的使用。
实用主义原本就是所有生物生存繁衍进化所使用的策略,有用的基因被保留下来,无用的基因就被淘汰了,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以人类实际上天生就是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的,但是因为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风俗、宗教等等,有时候就会忘记还有这样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所以有时候需要反思自己的思维,不要被一些外在的东西给束缚住了。
PS:有关思维底层里的一些想法就介绍到这里,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会在后面几篇里提到,思维方式就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所以我希望能够找到所有的思维方式,所谓大道三千,在我看来思维方式也有很多,可能一种道代表的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所以我感觉自己对于思维方式的了解可能还只是皮毛,以后若是能够对这方面产生更多理解的话,我会再补充进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