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今天我被邀请进了一个新群,全新出炉的比赛队员微信群,随后群名被群主修改为:“XX战队”,XX是公司名称。
第一条信息:参赛队员名单。在名单打头位置,我的名字赫然在列:工作人员,名单最末尾还有一个身份:女替补。有点小意外,原以为没有机会了,没想到还给了两个身份。此刻,一扫前期所有的小阴霾,装修带来的郁闷也因为这份向往一扫而光。美丽宁夏,我终于可以见到你了!
既然有了替补的身份,还得认真对待,只有两周的备战时间,无论上或不上,都得做好上的准备。教练在群里发了今晚的训练计划:“早上没跑步的,今晚3公里热身,3组(1公里快+1公里慢),30公钟腰.腹.臀.脚.踝,小力量训练。早上跑了的晚上就练一下力量”。并解释了“1公里快”及“1公里慢”的概念 。
对于我这个小白来说,这是很好的扫盲。关于“小力量训练”的概念,还是要继续咨询,答复是:“ 仰卧起坐,臀桥,半蹲,深蹲,深蹲跳,蛙跳,仰卧侧抬腿,踮脚跳,高抬腿…等等动作,每样稍微练练,不要组数太多,个人体能因人而异”,随后还发了几个视频教程,立即保存起来,备不时之需。
跑了两年,问出这么低级的问题确实不应该,对于我这种业余得不能再业余的小白来说,也蛮正常。没有太多提升,但也慢慢懂了几个道理。跑速必须有跑量作支撑,参加比赛就是最好的提升方法,专业指导是很有作用的。不参加活动,一味野跑,只满足一个锻炼身体的要求,其他收获甚微。
比如我那位老同事,这次作为50岁以上选员参赛,67年的,56岁的年纪,每月跑量300+,公司内部的每场活动均不会落下,还全国各地参加马拉赛比赛,幸得三年特殊时期,不然现在应该是从国内走向国际了。各种培训也是赶场似的,与大神们交朋友,一起交流,一起提升,现在他已经是妥妥的公司内部大神级选手,全马破三在望。
这些当然得益于他的专注,坚持不懈地跑,认认真真地学,乐此不疲地比,有这种种好习惯的加持,不提升都难呀。还有一点也不得不承认,他也是有运动天赋的人,跑步之前是羽毛球爱好者、骑行多年,跑步之后,继续骑行,又增加了游泳项目,估计是朝着铁人三项比赛进军了。如此强悍,必得先天天赋和后天训练相结合,能力是基本素质,兴趣却是比什么都重要。
选拔赛那天的女二选手,就是在这位大神带领下开启跑步训练的,大神把我作为她的目标对象,让她先赶超我,就完成了近期目标。毕竟年轻,只跑了一年多时间,已经快要追上了,估计再有一段日子就必定超过我,年轻真是好呀。关注过她的打卡,基本每次都是十公里以上,跑量和配速确实都与我相当,年龄上的优势却大多了。
不服老是不行的,我就行稳致远吧,不能追求弯道超车的快感,年纪摆在那里。想起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由衷地佩服,那样豪迈,那样霸气,斗志满满,雄心勃勃,英雄气概与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令人钦佩,也叹为观止。确非一般人也!反观自己,不及五十,已觉老矣,未老先衰了。
已经是晚七点,我还在办公室奋笔疾书,赶写明日的更文,群里消息滴个不停,队友们一个个都在打卡训练完成情况,那些小家伙们真牛,加速跑全是3分多的配速,热身跑也就5分配速,教练见一个就喊停一个,连叫大家稳着点,别太猛,循序渐进就好,看来这正式比赛的前奏已经开启了。就先到这里吧,倘若发文前还有时间,就继续,每日争取保持三千字以上,至于是凑数还是真有料暂且不管了。
到家已是八点,匆匆换装,随意简单活动了几下,权当是热身了。今晚的风有点大,气温显示19度,犹豫了一下还是穿了条长裤,下楼即开跑,以比平常快30秒的速度跑进蓉园,里面一如既往的安静,只有风的声音伴着脚步声,还有我略带急促的喘息声。很久没有如此快速奔跑了,感觉有点吃力,好在温度适宜,尚可以承受。
三公里热身跑,平均下来,配速在5分50左右,对比我自身,这个热身配速是有点快了;第四公里是提速快跑,拼尽全力,跑出了5分19秒;第五公里放慢跑,配速6分,轻松了许多;如此两组快慢交替后,第三组加速上不来,掉至5分30秒;最后两公里,以热身跑速度完结。最终以平均5分44秒完成十公里训练目标。这大概是4月橘洲马拉松后的最好成绩了。
还有30分钟的小力量训练,把群里的视频找出来,对照练习,第一遍没有找到节奏,胡乱蹦蹦跳跳舞动了一番,又细看了一遍,挑了两三组简单些的动作,各交替练习了一分钟,草草收工,结束全部任务,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比赛就好比那考试,学习如果没有考试,估计大家普遍掌握的知识深度都要大打折扣,没有比赛要求的跑步,也就失去了提升的动力,这带着目标的训练,效果与往日全然不同。由此,我想大抵我们做任何一件事,还得给自己立个目标,且这目标还得旗帜鲜明地亮出来,悄悄在心里下决心,依旧不够坚定,走着走着可能就会被各种意料之中的困难给冲击掉,反正无人知晓,随时可以说服自己放弃掉。当然这是相对毅力不够的人来说,如果够自律,目标自己明了,同样也能实现。
看了下字数,不到两千,离目标还有些距离。再写点什么好呢?需要伤点脑筋,绞点脑汁了,接下来就剩洗澡洗头了,我也写不出什么来。我有时读简友的文章,真心是十二分的佩服,一个洗澡或者一个蟑螂,她们都能写出洋洋洒洒的三四千字,而且文笔流畅,趣味横生,真真是妙笔生花呀。每每读之,自惭形秽,自愧不如,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就好比此刻,今天的这篇日志文把前因后果都如实汇报至此,事清字结,再说不出半个字了。反观友友的文字,每日也是一篇,几千的文字,不说一个字的日常生活,全是观点,有理有据,服了。
人跟人的思维差异太大,写作这个事,没有一定想象力,基本上就是个死胡同,思维再打不开,写的那文就跟白描没什么区别,就好像是一台复印机,复制自己的日常。那天无意间在简书刷到一老乡的文字,从早上几点几分睁眼,下一秒做什么,连吃什么喝什么拉什么一字不落地写出来,跟摄像机录下来的没有两样。当时就觉得不像那么回事,即刻反思自己,以后不能这样写了。
不得以,躲进故事里,编排别人的日常,如此每天写点,感觉稍微自在一些。长故事又貌似没人看,写得没劲,如果想法子学着写短故事,有人看吗?好难哦。看着别人一本本的书写着像玩一样的,有学历高的,也有学历一般的,有那阅书无数,也有那只精读一些的,却偏偏都写得那般绘声绘色,那样绵绵不休,真真给人一个错觉,仿佛这写字就全无门槛,是个人人只要想就能干的事。这真是大错特错了,背后的故事永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丰富得多,若管中窥豹,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了。
这些日子边跑步边听《红楼梦》原著,算起来已是第三遍接触这本巨著了。第一次是上大学时读的它,只读了前四十回,后面实在读不下去,对着一张人物图看一章就去对一遍,把谁是谁的谁,哪些是同辈的,哪家住哪个院子,总之是妥妥地没分清,读了一遍,跟没读一个样;第二遍是前两年,试着重读一次,读完还是跟没读一个样;唉,难怪那么多研究它,一两遍还真没摸个明白。比起看书,听书倒是轻松多了,配上主播的各种角色变换,就像是播放看不到画面的电视剧一样,活灵活现的,更易于理解,便是细节要少了点。
今天在一个同爱红楼的微信群里,有人就说对“下死眼”特别有印象,可我竟然对这三字在哪个位置出现都不知道,倒是丫头们说刘姥姥来贾府“打秋风”这三字挺有印象,张爱玲在《第一炉香》里也有写过,不过是另外三字:“打抽丰”,两个意思倒是一致的。对熟悉的词儿,听书相对会有印象,不了解的还真没听出来。
不管怎样,跑步时听书也确实是一举两得的事,听着故事,跑起来多了趣味,不再枯燥,也不用再数着圈数煎熬了。从前用同频音乐来减少无聊,也调整配速,刚开始还不错,但听多了无聊又回来了,还是听小说好,新颖有趣。这么说起来,还得感谢喜马拉雅,包罗万象,想听什么都有,而且基本不用花钱,无论是考试讲座,还是中医养生、股市分析,应有尽有,选自己喜欢的,上下班路上全被填得满满的。
啰嗦半天,再不结束,就属于熬夜了。隔壁直播先生好像没有咆哮声了,我也该睡去了!
(2023.6.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