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读书
诗来见我自分明——读潘向黎的《看诗不分明》

诗来见我自分明——读潘向黎的《看诗不分明》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6-28 20:45 被阅读0次

与诗歌的相遇,要么是主动的,要么是被动的。至于不期而遇的邂逅能不能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取决于读诗的人与写诗的人有没有“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心有灵犀。潘向黎以自己对古典诗词独特的感悟力,用女性纤细绵柔的情思为我们奉献了一道丰盛的读诗、解诗的精神大餐。

《看诗不分明》是潘向黎所著的一部关于自己读诗、品诗所思所感所悟所得的作品。从作品的名字看,它涉及两个方面:“看诗”,是动作与过程;“不分明”,是看到的结果和获得的体验。单从文字的表层指向看,“看”多是调动视觉神经对被看的对象进行直观的了解。就是说,“看”的过程更多关注的是其外在的形式,至于内在的意蕴等不做深究。显而易见,这与观照“诗歌”应达成的目标是相悖的。因为就诗歌而言,因为其独特的书写人生意趣的方式,如果仅从字面上去认识,这种“隔靴搔痒”式的“看”是很难得其相中的。

而“不分明”,顾名思义就是无法窥见其真面目,就诗歌而言,就是难解诗歌的真意。读诗、品诗就是要识得真味,以涵养心性、陶冶情操。“不分明”显然是不符合观照诗歌的要求,诗歌对生活的丰富和人生的丰盈所起到的作用也很难实现。“阅读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以此类推,读诗更是一个人的情感丰盈史和灵魂塑造史。但是,“看诗不分明”显然有悖于这一阅读价值的。沿着这样的思路漫溯,潘向黎以“看诗不分明”作为作品的名字,似乎显得词不达意。其实,当通读完《看诗不分明》,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中国汉字的魅力所在。从整部作品谈及的话题和对问题探讨的深度与观点看,潘向黎无疑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走进意蕴丰富的诗歌王国的幽径。因为不是进行专业性的研究,所以对古诗词的阅读与品味无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对其进行刨根问底,也不需要以锱铢必较,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去深究用词造语、技法布局。一言以蔽之,对古典诗词的当下观照当建立在识得真味、丰富生活、陶冶情性的层面。基于此,“看诗不分明”五个字其实就道出了读诗品诗的真意。

通览《看诗不分明》,全书没有针对某一首诗进行深挖,即使对自己钟爱的诗人、作品不吝用两三个“专题”进行探讨,但也不是从专业性的角度解读品味诗歌,更多是以宏观的视角把个性化的进行共性化的分类。这样,一首首诗歌经过作者精心的分门别类的整合加工,也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把它们放到当下,进行现实的理解也就有了新时代的意义。像“致命的江南”专题,作者从文史与诗词的角度探讨了“江南”在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学表达中所占有的独特地位。“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铁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它可以让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它甚至是朝代更替、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从历史、文化等层面对“江南”进行定位后,作者分别遴选典型的诗人、诗词加以印证。从白居易的《忆江南》到辛弃疾反用其典的“莼鲈之思”、由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到柳永的《望海潮》,“江南”成为诗词文赋书写的主体,而由“江南”牵引出时代更迭、历史演进,无不透析出“江南”的“致命”:“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一个永远的梦境,在这个梦境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

以点窥面,作者整部书内容对诗词的书写都是以这种极富抒情性的方式处理。不论是典型的意象,还是鲜明主题的题材,经过这种粗线条的梳理,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其经络。当然,作者选取以“看诗不分明”的视角把读者带入诗歌的世界,并非是纯客观性的就诗论诗,而是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作者思想情感的倾向性也极其突出。对于自己喜欢的诗人、作品,作者会花费大量的篇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个性化的抒写。比如王维,他是作者心目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文字描述:“伟大的盛唐,有人是太阳,有人是寒星,有人是幽兰,有人是磐石;而王维,是松风,是白云,是朗月,是清泉。”有了这样的位置设定,然后罗列出《陇西行》《观猎》《少年行》《山居秋暝》等代表性的作品,以之作为认识王维的媒介。而“对王维的终极评价是这样的:中国古代文人最有才气的是三个人,李后主,王维,苏东坡”的评价语,足见王维在作者心目中所占有的位置。除了王维,对刘禹锡、李商隐,作者同样给予很高的评价。至于对诗圣杜甫的感情,则经历了由不喜欢到喜欢,再到“爱得深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杜甫的诗歌世界里留下太多、与自己关联的紧密的情感寄托。《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一文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对杜甫情感不断改变的过程。因为父亲是一位杜甫忠实的粉丝,正是耳濡目染于父亲对杜甫的痴迷,所以才有了不断接近杜甫,并最终走进杜甫的世界。“他读书读到击节处,会来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诗;看报读刊,难免遇到常识学理俱无还耍无赖的,他会怒极而笑,来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也是杜诗;看电视里不论哪国的天灾人祸,他会谈一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还是杜诗;而收到朋友的新书,他有时候读完了会等不得写信而给作者打电话,如果他的评价是以杜甫的一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开头,那么说明他这次激动了,也说明这个电话常会打一个小时以上。”这些文字,有动作、有神态,栩栩如生地把真性情的父亲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作者借杜甫的诗来表达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之情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杜甫从大唐一路走来掷地有声的步履对当下人心灵的叩击、情感的浸润。

......

“看诗不分明”,在隔与不隔间寻找情感共鸣的共情点,借助古诗古人的回望,再放置到现实进行当下的观照,诗歌、诗人原有的价值与意义被赋予了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作者文字的牵引中,不论是以“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粗线条勾勒,还是“诵其诗,识其人”的个性化叙述,都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看诗不分明》,值得慢慢品读!

相关文章

  • 那个总能将古典诗词读出新味道的潘向黎

    多年前,先是在《新民晚报》的“夜光杯”上读到潘向黎的专栏“看诗不分明”。一篇又一篇地追读“看诗不分明”的过程中,常...

  • 这些意想不到的答案,你猜对了吗?

    1 出门坐车,包里习惯塞本书。 周末出行,带了潘向黎的《看诗不分明》,先生新买的。挑书时,他笑我:其他几本嘛,你都...

  • 诗//事事分明

    文/不系之舟 关上窗帘,总有光会透进来 她是担心我会跌倒 所以房间总是幽幽泛亮。 外面虫子长鸣, 或是吹弄口技,或...

  • 泓颖原创诗词‖七绝·雨天偶作

    滴沥还如昨夜声,卧看帘外渐分明。 今朝枕上无新韵,燕子频催诗未成。

  • 读潘向黎《绯闻》

    潘向黎短篇小说《绯闻》,讲的是有关大学教师江秋水的故事。 江秋水和李国亮是大学同事,好几位同事一起出差,他们因为住...

  • 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一109:西施诗

    西施诗 袁简斋先生咏西施诗云:“妾自承恩人报怨,捧心常觉不分明。”立意既新,措词亦婉。及读毛驰黄先生句云:“别有深...

  • 晨思——读阳明先生四句教

    晨思 ——读阳明先生四句教 张西振/诗 有从无中来 空相未必空 实相山水美如画 都是因缘生 我心本天成 混沌未分明...

  • 【古体诗】上善若水说分明

    庭前冥思道德经,上善若水说分明。 望尽天涯茫茫路,月朗星稀自叮咛。

  • 当时明月在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 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船山的这首诗,读吧潸然 此景此情,内心翻涌 宛如一个...

  • 重温经典:沧浪诗话9

    诗评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盛唐人有似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来见我自分明——读潘向黎的《看诗不分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ta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