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副对联写得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勾践也因此树立了自己励精图治、复国雪耻的光辉历史形象。那么作为失败者的夫差呢?他果真就那么昏庸糊涂吗?
我们知道,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胜利者勾践登上胜利巅峰的同时,夫差自然就要史书打扮成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夫差失败了不假,但失败者也未必就是狗熊。曾经一度成为诸侯霸主的吴王夫差,为什么会从高巍的神台迅速地坠入毁灭的深渊?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诚然,勾践的处心积虑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只是吴国灭亡的客观原因,还有主观原因是什么呢?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被攻破的,夫差自己所犯的错误,才是导致吴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那么夫差的失败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吴国的外交史。吴国最早是与楚国结仇,仇恨的种子在夫差的曾祖寿梦那一代就开始种下了。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晋国与楚国这两个老牌大国正激烈争夺霸主之位,双方实力相当,相持不下,争霸战争持续了百年都没有分出胜负。于是双方都积极地在物色盟友,以期打破僵局。楚国拉拢了齐国和秦国,晋国则把目光定格在了楚国东边的吴国。为了能够牵制楚国,晋国派遣使者出使吴国,与吴国结盟,并教授吴国的士兵使用战车作战。吴国本是偏僻的蛮夷之国,国力弱小,在晋国的扶持之下才慢慢强大了起来。吴国强大之后,不断派出军队与楚国争抢地盘。到了夫差的父亲阖闾在位时,由于得到了伍子胥、孙武两位贤人的辅佐,加上楚国国内也发生了动乱,吴国在对楚的战争中大获全胜,一举攻破了楚国首都郢,伍子胥还挖出了楚平王的遗体,鞭尸泄愤。后来楚国在秦国的援助之下才挡住吴国的攻势。这么一来,楚、吴两国结下了深仇大恨。
而就在吴国攻入楚国国都的时候,越国趁机在背后袭击吴国。于是吴越两国关系开始交恶。吴王阖闾在一次讨伐越国的战争中,中了勾践的计谋,被砍断脚趾,后病伤而死。阖闾死后,夫差即位,为报父仇又出兵讨伐越国。这一仗把越国打得大败,越王勾践只剩下五千士兵退守在会稽,眼看就要遭遇灭国的惨祸。最后还是在范蠡的谋划之下,与吴国签订了合约,躲过一劫。从此勾践开始在国内安抚百姓、养精蓄锐,念念不忘要向夫差复仇。就这样,夫差在自己身边又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然而此时的夫差,丝毫没有察觉身边的两大隐患。在降服了南方越国之后,夫差又野心勃勃地想进军中原。这次他把打击目标选定为齐国。于是兴师北伐,在艾陵大败齐军。此后,又连年不断入侵齐鲁之地。为此,伍子胥曾经力谏议夫差,他说:“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因为齐国距离吴国遥远,虽然在齐国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但是不可能长期占有齐国的土地。因此齐国的土地对吴国来说,就像石田一样,生产不了粮食,带来不了利益。但是夫差不听。两人因为这个政见分歧矛盾越来越深。最后以夫差诛杀伍子胥而收场。那么夫差为什么一定执意要伐齐呢,其中的原因我在文章的后面会讲到。
夫差在接连战胜强大的齐国以后,野心急剧膨胀,开始向老恩主——晋国叫起板来。夫差在黄池召集诸侯盟会,想要与晋国争夺诸侯霸主的位子。夫差说:“在周室中我的辈分最高。”晋定公寸步不让,说:“在姬姓诸侯中我是老大。”两家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大打出手。两个曾经的盟友就这样闹掰了。
由是看来,夫差在把当时几个重要的国家几乎都得罪光了,外交环境极其恶劣。范蠡在为勾践谋划灭吴时,就曾经提出“结齐、亲楚、附晋”的外交政策,规划了“三国伐之,越承其弊”的战略设想。所以吴国是与四个国家为敌,虽然最后吴国是被越国所灭,可是在灭亡之前,吴国的精兵强将都已经在齐晋两国被消磨殆尽了。强如后来的秦国,尚且忌惮六国的合纵,何况区区的吴国呢?于是吴国在各国之间疲于奔命,实力逐渐消耗,身边又潜伏着一个处心积虑的狂热复仇者勾践,吴国灭亡的命运其实已经是拭目而待的了。
表面上看,夫差错在外交上的失误,他不应该四处树敌,把邻国得罪了个遍。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的发展理念出了问题。夫差他的发展理念是什么?是做霸主。何谓霸主?就是诸侯的总盟主。要成为诸侯的总盟主,就必须要得到各国诸侯尤其是中原诸侯的承认和服从。我们明白了夫差的这一根本理念,也就能明白夫差的一系列选择行为。譬如夫差当年为什么没有灭掉越国,而是选择与越国议和?因为吞并消化越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而夫差当时急着要北上,去中原的花花世界争雄称霸。为什么夫差和伍子胥在对待伐齐这件事情上会有这么严重的分歧?因为夫差讨伐齐国,本来就不是为了扩张版图,而是为了使齐国屈服,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为了使强齐臣服自己,就必须实行军事打击,用拳头打服齐国,哪怕损兵折将也在所不惜。至于夫差为什么要叫板晋国,道理就更简单了,晋国是老霸主,现在夫差想要上位,自然把老霸主拉下马来。
所以笔者认为,夫差输就输在他的见识和眼光上了。夫差所处的时期属于春秋末期,历史的车轮即将进入战国时代。战国与春秋有着很大的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大部分只要击败了敌人,使之臣服于己即可。而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扩大了,也更加趋于白热化了,战争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大则灭人国家,小则夺取城池。如果说春秋时期的主题是大家争着当霸主,那么战国时期的主题就是人人忙着抢地盘。处于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夫差无心去兼并身边越国的土地,却热衷于跑到中原去参与乱战,争夺霸主的虚名,实非明智之举。最终夫差由于自己的战略眼光所限,不仅没有壮大吴国的实力,为即将到来的战国时代积攒力量,反而因为自己那已经过了时的霸主梦想过度透支了国力,最终使得吴国提前告别了历史舞台。
相比较之下,越王勾践就要务实的多。勾践在灭吴之后,把淮上的土地划给了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又割让给了鲁国四百里地。有人可能会问:之前你不是说时代的潮流是兼并土地,怎么越国割让土地又叫务实呢?因为越国的割让土地是正是为了兼并土地。割让出去的这些土地,原本就是吴国侵占各国的,各国无时不刻不想要收复失地。要想守住这些土地,必然要与各国开战,从此兵连祸结,岂不是又要走上吴国的老路。越国放弃这些有争议的土地,用土地换取和平的环境,集中力量来消化吴国的故土,极大地扩充了自身的实力,真可谓是“闷声发大财”,“低调崛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