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煮酒历史与美文
大人物的相爱相杀——解读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

大人物的相爱相杀——解读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

作者: 图图1988 | 来源:发表于2016-01-30 21:44 被阅读2965次

    有一副对联在湖南民间流传很广,叫作:“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对联形象地刻画了一种典型的耕读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中,读书耕田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事情。曾国藩和左宗棠就是出生在这样的耕读家庭,他们心中怀揣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光荣梦想,昼夜苦读着圣贤之书,以期能够一朝登第。

    曾、左二人俱是湖南有名的才子,经历了科举制度的层层筛选,在院试、乡试中斩关夺将,先后都获得了举人的出身。到此为此,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命运是相似的。然而接下来在面对会试这道关卡之时,两人的差距开始逐渐被拉开。曾国藩一共参加了三次会试,前两次落第,第三次终于中式,殿试时列三甲第四十二名,排名非常靠后,但好歹搭上了科举的末班车。在后来的朝考中,他逆袭成功,一举蹿升为第二名,获得进入翰林院的资格。曾国藩开始了读书再学习的翰林生涯,在悠闲的岁月里给自己以充分的修养,在这里他可以大量翻阅朝章国故,讨探理学心性。翰林的高贵身份,让他可以结识到许多的学者名儒,其中包括唐鉴、倭仁这样的大师。曾国藩有这样的人物作为良师益友,学识的长进自然日新月异,与日俱增。可以说曾国藩在翰林院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是学院派的主流教育,精英教育。他也因此进入了人生的快车道,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十年七迁,三十七岁时便坐上了礼部侍郎的高位。

    左宗棠也一共参加了三次会试,却三次落榜,从此与科举决裂,终身不再应考。他看破了科举考试的空洞务虚,立志要去追求真才实学,于是抛掉了“四书”、“五经”这些大部头,一头扎进了史地、军事、荒政、盐政等经世致用之学里。他研究种田,认真地去计算每亩田的总穗数,质疑前人“稀禾结大谷”的说法。他自己绘制地图,曾经的重险变散地、从前的边陲变腹地这些疆域沿革,他如数家珍。与曾国藩“师友夹持”的学习方式不同,左宗棠“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个人孤独地阅读,独立地学习。他走的是一条流落于草野民间、自学自问提升素质的道路。左宗棠的这些怪异无用的研究,在三十年后改变了中国边防的命运。可眼下他仍然只是一介布衣,泯然与众人同。地位成就与那位在京城做着礼部侍郎的曾大人相比简直判若云泥。


    然而左宗棠不服曾国藩。有这样一个典故,说的是道光十九年冬,曾国藩散馆离湘乡赴京,途中路过长沙住了几天。一日,左宗棠与郭嵩焘及弟郭昆焘、江忠源等人一起去拜访曾国藩。大家议论国事,兴致很高。左宗棠爱发表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又最会讲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曾国藩总是说不过他,心中略感不快,于是笑着对左宗棠说:“我送你一句话: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句中嵌着“左季高”三字,而暗含在其中更深的含义则是:左宗棠,你一介布衣却喜欢谈论政治,既喜欢政治、渴望做官,却偏偏又不能考取功名。真可谓是辛辣至极。

    左宗棠自然不肯示弱,听后微微一笑,回敬道:“我也送你一句话: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也恰好嵌着“曾国藩”三字。意思则针锋相对,你说我没有官位,我质疑你无真才实学。我是怀才不遇的布衣,你却是尸位素餐的禄蠹。曾国藩听罢,惊叹左宗棠的才思敏捷,两人一笑而别,算是打了个平手。

    其实在我看来,左宗棠还是输了。曾国藩以及许多其他在任的官员,他们腹中有无真才实学,并无统一的标准,更不可能做到量化。官员们的虚实总有一块遮羞布在盖着,而左宗棠举人的尴尬身份却是秃子头上的虱子。左宗棠输的不是才情,而是输给了社会的规则。他自负一身的经世之才,看不起那些虽有功名却无才干的庸才。左宗棠后来做了总督,接见属官,先看履历,凡进士出身的一律排后,先接见举人出身的,并多次对着下属发表他的举人优于进士的高论。他的理论是:进士在未中之前一心读应试文,没有真学问;中式后即去做官,再也没有时间去获取真学问了。举人则不然,中举后他有很宽松的环境去求取真才实学,而后来之所以能做官,也不是依仗功名而是仗本事。故举人出身的官强于进士出身的官。

    其实左宗棠对待科举制度是一种既自卑又自傲的复杂心态,而曾国藩则被他视为通过科举制度而取得成功的新贵代言人。这便是他看待曾国藩的一个基本态度。


    在那次聚会以后,曾国藩回到北京接着做官,而左宗棠则继续待在湖南老家耕读,从此各自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然而一场惊天巨变,把他们的命运又捆绑到了一起。道光末年,太平军在广西起义,而且人多势众,其攻城略地一路破竹,大有不可遏制的势头。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战火纷飞的乱世,给精通史地、军事、财政的左宗棠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盛情邀请下,左宗棠出山,担任了巡抚衙门师爷,协助巡抚筹划湖南一省的军务。曾国藩则被咸丰皇帝任命为“湖南帮办团练大臣”,负责编练湘勇,镇压太平军。两人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开始了合作。曾国藩在前线带兵打仗,而左宗棠在后方筹集钱粮供应湘勇。当时清朝的官场已经腐朽不堪,官员们大多昏聩无能,像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精明强干、公忠体国的优秀人物少之又少。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两人在工作的接触当中,逐渐佩服敬重起对方的才能和为人,曾左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然而这段宝贵的蜜月期,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而宣告终结。原来曾国藩从咸丰四年九月进入江西境内,在江西一呆就是两年半,在这两年半期间,军事进展非常不顺利,又与江西官场闹翻,日子过得非常煎熬。到了咸丰七年二月,他父亲去世的消息从老家传来,他接到讣告,便立即丢掉这个烂摊子不顾,匆匆回家。曾国藩的这一行为招致了朝野上下的多方职责。更是大大激怒了性情耿直的左宗棠,左是一个从来不掩饰情感的人,情绪一上来就不顾一切,他把这个曾令他佩服的老友说得一无是处,连曾国藩多年自我标榜的忠敬诚信,也被他一概斥之为虚伪。左宗棠如此带头攻击,一时间整个长沙官场都哗然和之,给蛰居荷叶塘守丧的曾国藩极大的刺激。他本已身心憔悴,经此打击,更添一重痛苦。曾国藩恨死了不念旧情的左宗棠,发誓永不与左宗棠说话。

    但曾国藩毕竟是曾国藩。在荷叶塘的这段日子里,他不断反思己过,终于完成了由“韩申”到“黄老”的转变,洞悉了“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人生真谛。再次出山之后,他主动去修补与左宗棠之间的关系。凭借高超的“道家之术”,最终换得了左宗棠的冰释前嫌。从此两人继续开展精诚合作。


    转眼到了咸丰十年,风水轮流转,厄运开始降临到了左宗棠身上。恃才傲物的性格终于给他招来了天大的祸事,因为湖广总督官文的弹劾,逼迫左宗棠出走逃亡。后来虽蒙咸丰皇帝赦免,但左宗棠已不愿再回长沙做那个“只见立功,不见封赏”的穷师爷。“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左宗棠选择了来到安徽宿松投奔曾国藩。他不想再当幕僚了,希望能在曾国藩的帐下自领一军,建立实在的功业。那么曾国藩又会如何对待他的这位落难的老朋友呢?

    曾国藩非常客气地接待了左宗棠,每天都要与左畅谈多时,除了谈论军事外,他们也还互相交谈处事治家的体会,关系十分之融洽。可是曾国藩却绝口不提让左宗棠自领一军的事。曾对左的这种态度,相似于三国时的刘表对待刘备的样子,当一个高级贵宾客客气气地供起来,实权却是万万不肯给予的。曾国藩的心思其实不难理解,一是心里还记着咸丰七年,左对他“肆口谩骂”的旧嫌,心中芥蒂尚存;二是深知左只能指使人而不能受人指使的个性。曾国藩要做湘军的绝对领袖,自然容不下左宗棠这样一只桀骜不驯的猛虎。

    对于曾国藩表面上的热情和内心深处的排斥,左宗棠心里明镜似的。但今时不同往日,他还能像当初那样对曾国藩破口大骂吗?寄人篱下的左宗棠只能选择隐忍,然而怨恨的情绪,却未尝不是在这时候埋在了心里。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左宗棠的才华终究没有被埋没。随着战事的胶着,咸丰皇帝需要更多的能人出来为他收拾局面,他终于听用了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举荐,命左宗棠以四品候补京官的身份,在湖南招募五千人,赴江西前线与太平军作战。左宗棠终于盼来了出头之日,仿佛就是要与曾国藩的湘军一较高下,他将这支部队命名为楚军,建制与湘军截然不同,别树一帜的意图很是明显。左宗棠拥有了这支军队后,再也不用寄人篱下。接着他指挥“楚军”连战连捷,很快就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随着咸丰皇帝的英年早逝和慈禧太后的粉墨登场,又给左宗棠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叶赫娜拉氏,这个缺乏才干,却极富权谋的女人,是一位真正的权术大师。她深谙驾驭之术,一方面大胆重用曾国藩,给予他节制四省的权力;另一方面又破格提拔李鸿章和左宗棠,扶持他们的淮军、楚军,以达到制衡曾国藩和湘军的目的。变“一家独大”为“三家并立”。正是在慈禧太后这样的用人思想下,左宗棠很快就坐上了闽浙总督的宝座。从此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再也没有了当年举人面对翰林,师爷面对统帅时的那种自卑和无奈。他现在和曾国藩站到了同一高度,但当年的那段恩怨,还没有被忘却,只等一根导火线被点着,就能爆发出来。

    机会终于等到。同治三年,湘军攻破金陵城,城破后吉字营各路人马忙于打劫财富,让幼天王带着一班天国主要将领逃出城外。而湘军将领们为了躲避罪责,竟谎报军情,奏称幼天王已在大火中被烧死。左宗棠从俘虏的口中最先得知了幼天王逃逸的消息,并迅速奏报朝廷,检举揭发了曾国藩的“欺君之罪”。当时朝廷正担心湘军做大,借此机会,狠狠地敲打了一次曾氏兄弟,极大地打压了湘军的气势。曾国藩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背后的一箭,竟来自于和自己相交多年的朋友。曾、左之间的交恶由此引起,以后嫌隙越来越大,整整八年,两人不通音问,只有公文往来,无片纸私函。


    这样的僵局,直到曾国藩病逝才终于了结。在中国文化里,死者为大,已死的人总是容易被宽恕的。死人不会和活人去争利益,活人自然就不会去同死人争闲气。曾国藩死了,把他与左宗棠的恩怨也一起带进了棺材里面。活着的左宗棠现在更多的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曾,不免又回想起了他的许多好处来。他对曾的病逝表现出了由衷的哀痛,并为之撰写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对曾国藩一生的品行和两人之间的交往都做了高度的评价。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敬重还表现在对其子女的态度上,在曾去世之后,他非常关照曾的儿子、女儿和女婿,真正尽到了世交的情谊。曾国藩最小的女儿曾纪芬回忆过这样的一段往事。左宗棠担任两江总督之时,对曾国藩的女婿、她的丈夫、时任江苏巡抚的聂缉椝如同自己的亲子侄,经常向聂询问她的情况。有一次左邀请她们夫妇二人前往两江总督府做客,在席中左询问起曾的出身年月,当得知曾年长自己一岁后,左微笑着对曾纪芬说道:“宜以叔父视吾。”继而又领着曾纪芬夫妇二人参观总督府的庭院。原来十年前,担任两江总督之任的正是曾国藩,那时候小女儿曾纪芬尚待字闺中,随父母一同住在这座府邸里。今天的游园其实是特意为她安排的一次故地重游。左宗棠选择用这种方式,与曾纪芬夫妇一道缅怀这位已经逝去了十年之久的老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爱思嘉:刚读了一本与他二人相关的书,相爱相杀,形容的真好1
      • 仙女的小美好:写的真好,我可以转载到我的公众号吗?我喜欢历史的题材,处于兴趣做一个公众号。我要怎样写你的简介?
        仙女的小美好: @图图1988 好的,多谢啦
        图图1988:@豆豆爱衬衫简介:胡不归, 喜欢文学,却讨厌被人称为文青,以在文字王国里搬砖为乐。
        图图1988:@豆豆爱衬衫 可以的转发,抱歉,最近没怎么上简书。
      • 06fb832d86e3:科科,相爱相杀

      本文标题:大人物的相爱相杀——解读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xs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