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星光简道简友广场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该用什么样的人,看他们的答案

该用什么样的人,看他们的答案

作者: 单身南瓜 | 来源:发表于2019-08-13 08:25 被阅读244次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命门,尤其是在古代家天下时代,那时帝位争夺激烈,国家兼并频繁,朝代也多次更迭,在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各路英雄豪杰,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这种情况下,谁掌控的人才多,人才水平高,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于是各位掌权者纷纷出台自己的人才战略,以求招募到更多的高质量人才,为己所用,即所谓“天下之治,在于得人”。

    古代生产力低下,而战事频繁,对人才的需求大,各类有才能的人也很多,他们有的德高望重,能为统治者聚拢人才;有的善经营,懂得如何管理国家,为统治者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有的足智多谋,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有的军事才能出众,善指挥作战;还有的有特殊技能。这些人,性格各异,喜好不同,道德品质和能力水平也有差异,那么掌权者在招揽人才时,是怎么识别这些人才的呢?又是以什么为标准进行选拔的呢?我们现代人的人才观肯定不适合那个时代,还是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吧。

    司马光像

    宋代大历史学家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说: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

    就是说,人的才干和品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一般的人是辨识不清的,就把他们统统称为有贤的人。往深里说,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选人用人时也就不去考虑以德为重,还是以才为重了,只要是有点名气的,就不计后果的拿来就用。

    对于什么是“才”,什么是“德”,“才”与“德”有什么关系,司马光又做了详细的分析,把各种人才进行了分类。他说:‘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意思是智商高聪明、能明察细微、性格坚强、做事果断是人的“才干”;内心正直,做事公道、待人平和是人的“德行”。“才干”是德的资本,“德行”是才的中心统帅。德才兼备的人是“圣人”;德才全无的人是“愚人”;品德胜过才干的人是“君子”;才干胜过品德的人是“小人”。

    司马光主要阐述了用人是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先,曹操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曹操处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谁掌控了人才谁就掌控了天下,求贤若渴的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提出选人用人“唯才是举”,就是只要有才干,其它都可以不计较,即使不仁不孝也没关系,战国时的吴起,被曹操拿来作为榜样,他的求贤令中说: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这种用人策略为曹操网络了一大批人才,使曹魏集团的势力大增,而同时期的刘备集团,选人用人基本以德为先,所以招到的人才也很少,所谓“蜀中无大将”嘛。

    曹操的选人用人政策到底好不好,后世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这个政策很好,打破了原来的察举制,使原来地位较低,没有政治背景的有才之士得到重用,但也有人认为,曹操这一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任用了很多道德低下的人,短期看,确实增强了集团实力,但从长期看,危害不小,曹氏集团建立的魏国没有支撑多久就失去了政权,其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不选有德之人的恶果。

    司马光自己的观点则是以德为先,他说: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所以任用有德的人就会出德政,任用无德的人就会出恶政,长久来看,人们还是向往有德政的君主,慢慢地人才就会聚拢过来了。而任用小人,虽有才干但危害极大,春秋末期,本来势力极大的晋国实权掌控者智瑶就是因为多才少德,致使智氏家族灭亡,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商朝末期的商纣王也是很有才干的,执政后期因为失德,被周朝取代。

    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出现和日臻完善,帝王的选人用人缺少了很大主动性,所以在此之前的时代,尤其是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帝王的选人用人策略往往就决定了个人的成败,国家的生死,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重,不同的帝王各有取舍,结果也大不相同。

    现代社会,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该用什么样的人,看他们的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vm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