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标题,具体文字不记得了,意思是说徐静蕾才美,蒋方舟弱爆了。
我感到很奇怪,这两个人为什么会被扯到一起,但是对她们都不太感兴趣,就没点开看。后来在简书上又看到类似的另一篇文章,就打开了。原来是她们俩共同参加了一档节目,加上最近徐静蕾上了《朗读者》,好像是关于奶奶的内容。这个我没看,但我大概知道是说什么。因为多年前在一档娱乐节目,徐静蕾提到过奶奶,很动情,我也没看,只是听我妈说的。当时徐静蕾正当红,好像是主持人问她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搞笑的是,简书上的评论都是蒋方舟的粉丝,主要观点都是在说凭什么说徐静蕾比蒋方舟有才华,其实蒋方舟的思想才有深度云云。这也不奇怪,因为简书的受众都比较年轻。
作为局外人,看到这几幕觉得特别玩味。本来没事,两个明星(就把蒋方舟也归为明星吧)上节目,硬把她们作比较,这样才能传播嘛,还是10万 ,不管是支持还是强烈反对的声音,通常都会转发。
能引起大面积传播的往往不是理性、思辨、讲求平衡的文章,而是激烈的情绪,这也是传统媒体为什么做不过自媒体的原因之一。因为媒体要力求客观,当然不能保证,但这是职业操守。而自媒体不受制于这一底线以后,就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用户相信就可以,反智也可以。
再来说回徐静蕾和蒋方舟,外貌才华其实不是重点,才华也无从比较,一个是演员和导演,一个是作家和主编。但徐静蕾被捧的点在于特立独行,比如不认为婚姻是必须的等等。感觉越来越像大众对王菲的态度,就算演唱会走音也无所谓,粉丝已然成为信徒,你说什么都对。
而蒋方舟考上清华以后,近年来的公众形象越来越主流,至少从外表来看特别像职场女性,不似她某些文字里作家特有的凌厉孤绝。如果蒋方舟这次参与节目说的话是一个当红女明星说的,相信没有人会说三道四。这个身份的位移和落差,使话题得以成立。
再就是年龄差,作为女性,通常是年轻的占优势,但这样的文章就没什么传播价值了,反例才有。比如杜拉斯著名的开头:“对我来说,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梗成为重新定义女性年龄的标杆。
从心理学的角度,当人在主流认知体系被广泛接受之后,如果变得例外,就会被顶礼膜拜;当人在例外认识体系被公众熟知,如果变得主流,就会产生鄙视链的质疑。
胡紫薇在《情不重,不生娑婆》一文中关于白蛇和青蛇的阐述非常精辟,就像宝钗和黛玉那样,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娑婆世界:两个忧伤的女子和一个软弱的男人
白蛇和青蛇代表了世间两类最别致的女子:白蛇,工容德貌,淑敏慧齐。一早就设计好了人生,并按这个设计步步为营。如果放在今天,一定是好学生,乖女儿,主流的职业,主流的丈夫,毫无破绽的安稳的人生。白蛇人生的核心在于规划,规划的核心则在于控制。控制自己的本性,戒除吃人妖性转而治病救人,行于当行;控制自己的生活,使其符合某种被广为认同的标准,嫁寻常人,过小日子,身为妖孽,却努力成为一个人类的母亲;甚至试图控制爱人的生死,不惜冒天威盗仙草,拯救自己的爱情。但是,当这样的女子失去控制的时候,久被压抑的巨大的势能也可以翻江倒海,令水漫金山。不曾见,我们身边多少良家妇女,都是一座悲怆的休眠火山?
青蛇,一个忠实于内心的行动主义者。我们偶尔也会遇到这样的女子,她们总是东撞一头,西撞一头,虽然从没特意想过颠覆什么,却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总是让正人君子们感到威胁。她们自我得令人生畏,不惜赴汤蹈火,也无惧于毁僧谤佛。她们止于不得不止,唯一聆听的是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这样的女子非常有趣,总是特别令人费解,而又特别有自己的逻辑。比如说对于性,从从属于国家机器的公务员到乞丐小贩引车卖浆者流,一概笑纳。你看她那混乱不堪的私生活,令她的男人们眼花缭乱,不禁发出“我是处男,您是畜生”的调侃。但细想来,又何尝不是因为内心少了世间种种的分别,何尝不是另一种的众生平等。而对于法海的爱情,则让你彻底见识了长成了的小青,世间稀有的明心见性。世人看到的是袈裟,青蛇看到的是男人;世人看到的是法海对于情欲的拒斥,青蛇看到的是修行人如如不动屹立如山的光芒;世人看到的是法海槛外人的冷清,青蛇看到的是可以为之盘桓500年的心底的温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