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Works是学习型组织。一直想写一篇“大”一些的洞见文章,讲讲在武汉我们是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和生机型文化的,然而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路,希望今年上半年能完成这篇文章吧。
之前写过一篇《学习型组织的驱动力》,算是开始。今天第二篇,写的是“从经验中学习”,源于我这几天读书中学到的70-20-10模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4941/4fd07ad426f1da74.png)
引子
我们回头想想,当我们大学毕业后,我们是如何提高我们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的?我们是如何学习那些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课程的?我们是如何快速完成学习的?
70-20-10模型
70-20-10模型表明,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只有10%来自学校课程、书本或培训。这些当然十分重要,但是这些只占真正学习行为中很小的一部分。
我们的学习中大约有20%(两倍于正规课程学习)来自我们的人脉:包括我们的同事、导师以及其他人际关系。比如我们的销售经理可以教给我们一些谈判技巧建议,以及应对客户的独特见解;我们的HR可以教授我们甄选人才的技巧和人才培养的洞见,以此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在今天这个互联网世界,由社会化媒体驱动的“社交化”学习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学习总量的20%。这也是在武汉,我们坚持鼓励团队作更多社区分享的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4941/954fdbc288983455.png)
我们学习中最多、最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经验——那些快速的、最无法遗忘的、高风险下的学习,都来自于稍微超过我们解决能力的状况。也就是说对于这样的任务我们还不太合格,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未知领域,毫无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且要速战速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犯错误,我们可能会觉得力不从心,甚至会对之前的认知产生怀疑。虽然如此,但最终我们还是会完成任务!
四个关键“学习时刻”
一旦我们开始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在精通新技能之前我们会遇到四个关键的“学习时刻”。每一时刻都要求使用不用的工具和资源来保证我们顺利达成目标。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4941/266c20d2c5406db8.png)
时刻1:第一次学习某事时
这是最明显的学习时刻,大部分培训项目(10%)都做的不错,其他20%和70%的学习将会帮助强化吸收这些最初接收到的知识。
时刻2:当你想要更多学习时
与时刻1相比,学习者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和广泛地进行学习。这个时候导师或者一些领域专家是常用的资源。
时刻3:当你要应用时
这是在工作中你需要应用某个技巧或者答案来获得成功的时刻。为此,我们需要在平时总结和准备一些工具和模型。
时刻4:当事情改变时
我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们就需要持续学习,确保我们的应急知识储备是可用的。
以此,我们可以制定这样的个人计划:
为了学到更多的专业性知识,我要学习、阅读______;为了得到更多的专业见解、指导和建议,我会与______进行联系;我会持续学习并总结______,帮助我有效地应用到工作中的不同场景。为了获取那些我尚未完全掌握的要素/能力的相关经验,我会在______(日期)之前去做______。
用学习积累经验
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 智者说:“正确的判断。” 年轻人又问:“正确的判断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判断。”
学习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时候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英文中有一句名言:“ 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 ——旅途本身就是收获。旅途中每一次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判断,都会让人学到新的知识、获取新的教训,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自觉,掌握正确的判断方法。
写在后面
写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快速成长来自于我们是否能够不断跨出舒适区,把握住每个学习的“关键时刻”。夏洁在《十年》中提到:在舒适区待的时间长了,生产力会下降,因为没有了因期限和期望造成的不安,可能会心安理得,自然就没有成长了。必须迈开步子,走出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4941/a4f96f3e741998e9.png)
我深以为然。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