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作者: 制心一处_无为而无不为 | 来源:发表于2022-09-14 06:15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易解】

    道使宇宙混成为一,混成之一又呈现形态分化,形态分化形成各类群体,各类群体因个体的相互独立而形成各具体存在。各具体存在都以其所具的阴德而保有现实的阳禄,它们因浑融于道而相谐和。 人所最嫌恶的,就数孤弱、无助、不谦虚,而王公却用这些作为对自己的称呼。所以,对各种具体存在来说,有时会因减损而增益,有时会因增益而减损。别人的教训,我也作为教训:强行霸道的人总不得好死,我将引以为戒鉴。

    叶曼老师讲《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一章讲道的形象,那么更大的意思也提出个大的来,所以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善贷且成。说的都是道的形象。

    第四十二章是接着上一章,讲道如何生成宇宙。

    无极生太极,这就是道的起用。道生一。这个“一”的作用非常重要,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全都靠这个一。天则无以清,地则无以宁,神则无以灵,谷则无以盈。那么没有这个一,万物则无以生,王侯则无以贞,所以从天、地、谷、神到万物,到侯王,世间的事情假如没有这个一,天会裂,地会发,神会歇,谷会竭,万物会灭,侯王会蹶,会失败。

    所以一是一切之始,万法终究要归于一。

    一生二,这个“一”本身就包含着阴阳两个,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物。就不能够升起来,也不能够降,也不能够屈,也不能够伸,也不能够动,也不能够静,也不能够聚,也不能够散。

    天下所有的事情全都没有了。“二”就是阴阳,我们都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不能没有阳,阳中也不能没有阴。阳代表天,代表男性,代表父亲;阴代表地,代表女性,代表母亲。

    阴和阳一动一静,一张一分,一个是冲动的,一个是接收的。天命的流行,万物的始终都不出于阴阳两个。

    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当阴阳交感时就化生出三,三再生万物,那么就由少而多了。《周易》阴阳二爻交替重复,变成八八六十四卦,八八六十四卦里头每一卦再有六爻,于是就衍生出万事万物。任何一个东西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比如山有山阳山阴,水有水阳水阴,手有手心手背,叶子有叶面叶背,背面的就叫阴,正面的就叫阳。阳是正面的,代表着生命力,所以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阴是在后面,含藏不露。“冲气以为和”。

    “冲”是虚的意思,阴阳互相冲和,交感变化,就能生出东西来。天地之大德曰“生”,冲气才能使万物生生不息。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孤”者,少儿无父之人也。寡者,失夫之女人也。不谷,不事种植之人也。孤、寡、不谷都是表示德行非常差劲,处境相当可怜的意思。这些个称呼都是别人认为不好的,可是王公却用来自称。为什么呢?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王公地位尊贵,可是他不能傲慢

    别人,所以要自我贬损。这个谦虚正是是为了让人民来归附他,这样才可以国泰民安。

    这就是损之而益。所以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尧选舜当继承人的时候,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让自己的儿子和大臣都做他的朋友,从而从内到外观察他,这样好多年以后才知道可以把天下交给他了。其实舜是什么?他是个渔夫。他打鱼,耕田,他耕田的时候,大家都围着他,变得和和气气的。无论他到哪儿,那个地方的人就能团结在一起。所以尧把位子禅让给舜,受到后世的称颂,这就是损之而益。假设自己贪赃枉法,把人们的钱都搜刮了,自己尊贵,却不管人民死活,这样国家就乱了,人民就穷了,经济就破坏了,最后自己也失败身亡,这不是益之而损吗?当纣使用象牙筷子的时候,他的叔叔就说天下要乱了。为什么?因为用了象牙筷子,就得有个金碗去配它,用了金碗就得有个漂亮的屋子去配它,有了漂亮的屋子就要有美女,这样就一步步走入奢侈,最后益之而损,天下就大乱了。

    从万物跟道的关系来看,一离道最近,是道生出来的。二已经离道远了,三就更远了。到万物就更远。你能够把它减少,损则近之。所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学问是今天多一点知识,明天多一点知识,不停地增进;修道则要尽量减少世间的既有知识,减少欲望。

    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当你损之又损,损到最后连一都不要的时候,就得道了。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父”字在《说文解字》解释为“矩也”,就是大、规矩的意思。规矩是用来制作方圆的工具,没有规不能成圆,没有矩不能成方。家长是来率领大家,教育大家的。他必然很重视规矩,做事有一定的原则。一家之内,母主养,父主教。《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可以为人表率、可以教人的人,就叫做教父。

    王弼注:“我之教人非强使从之也。而用夫自然,举其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故人相教。违之必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我教人不是勉强使人家从我,而是用乎自然。只是顺乎自然,以自然为用。教导别人是很容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愿意我的父母怎么待我,我就怎么样待我的儿女。我希望的我的儿女怎么孝顺我,我就怎么样孝顺父母。“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是周朝铜器上的一句话。他人这么教人,我也这么教人。

    举其至理,把这一个东西告诉他,把理说明白了,那么顺之必吉。你若违背自然,则一定会自取其凶。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别人想要这个东西,我也想要这个东西,我把别人的东西都据为己有,这就是强梁行为。我们教人要去刚强,用柔弱。当你完全为自己想的时候,一

    定人人都怨恨你,讨厌你,这样就不得其死了。所以强梁者很少得到善终的。

    强梁者知道冲和,不知道谦虚,不知道益之而损、损之而益的原则。我们总是吃亏,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爱占便宜。你占了人家的便宜,人家对你敬而远之;倘若你让人家占点小便宜,那么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真好,于是大家就喜欢你,都爱跟你做朋友。所以这叫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王弼注:“强梁则必不得其死,人相教为强梁,则必如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也。”一般人认为,人善被人欺,所以你一定要强。而老子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不当把强梁拿去教人。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就知道怎么随顺自然,成为教父了。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於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岂虚言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我之非强使人从之也,而用夫自然,举其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故人相教,违之必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强梁则必不得其死。人相教为强梁,则必如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也。举其强梁不得其死以教耶?若云顺吾教之铃吉也,故得其违教之徒,适可以为教父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夫道非一非二,及其與物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則非一也。一與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是以往,而萬物生。雖有萬不同,而莫不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者,蓋物生於三,而三生於一,理之自然也。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世之人不知萬物之所自生,莫不賤寡小而貴眾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稱孤寡不穀,古之達者,蓋已知之矣。

    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世以柔弱為損,強梁為益,不知其非也。故將使天下之教者,皆以此教之日:不見強梁者之不得其死乎?強梁,妄之極也。人知強梁之不免於死,則知妄之不可為;知妄之不可為,而後可與語道矣。故日吾將以為教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wx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