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就决定好,昨天去爬鼓山。
![](https://img.haomeiwen.com/i3929021/2743bfee0d6acbfe.png)
由于脚底皲裂,我其实有些不想去。但每次周末我都没能躲过家庭出游,首先是自己心里还是渴望和家人一起,其次我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但凡被游说,我大概率会同意一起去。
经常带着不情愿的情绪出门,然后开心玩起来,最后回家又有些懊悔,因为每次我都想趁着周末完成一些遗留下来的事情。
然而一到周末遗留的事情更多,这个是没法避免,遵从内心角度来讲,我更喜欢周日和家人一起出发,感受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
很多年没有爬鼓山,我对鼓山的印象停留在摩崖石刻。
还没开始爬,腿就抖起来。父亲说实在不行,就跟他一起坐车上山,奔着正在减肥的状态,再怎么样也不能坐车,爬都要爬上去。
刚到山脚下的时候,有些怂,又不想他们都上山,我还在山下磨蹭。
于是,跟着孩子们的步伐慢慢的拾级而上。体力和他们比起来确实有差距。
他们一路停停走走的拍照,恰好可以让我保持匀速前进,每当被落下一小段,心里纠结要不要加速时,抬头就会看到他们停下来拍照。
心里清楚,他们是在等我。我继续保持不变的速度,忽远忽近的跟在他们身后。
其实这样也有好处,不用顾娃,只负责自己能顺利上山,没有太多干扰,可以实现沉浸式爬山,也可以天马行空的思考,更可以听书。
爬至三分之一处时,我拿出蓝牙耳机开始听书。身体和心灵同时在路上,感觉倍儿棒。
这时候的我其实是一心三用的,眼睛观察着周围,周末爬山的人很多,人群偏向家庭和长者;耳朵听着书,有时候会把书里内容引申到自己身上;脚上踩着台阶,鼓山的台阶特别友好,矮而宽,适合我。
我们家的小暖男,看到我落在后面时,偶尔会跑向我牵着我的手往前走,嘴里嚷嚷着想和妈妈一起。
当我第一次看到海拔高度提示牌时,已经爬至1200m的高度,惊讶于自己当下的步伐还很从容。
不久后到达观景台。以往爬鼓山就到观景台,欣赏风景后就下山。这次则直奔涌泉寺,父亲在那里等我们。
从观景台到涌泉寺,几乎是平路,期间我们路过一条小径,边上是摩崖石刻。
第一次来鼓山,就是被这些摩崖石刻吸引,直至今日说到鼓山,我条件反射就会想到摩崖石刻。
历时1.2小时左右,我们到了涌泉寺与父亲汇合。看到我们直呼,我们这次爬山速度有些快。
我也很意外,这次竟然毫无压力的跟上大部队,并没有出现任何不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