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样的孩子会说出这种话?
《爸爸去哪儿》被陈小春和小小春的对话所震撼。
陈小春超凶, 对妈咪超温柔, jasper使出超温柔杀手锏
反复看了三遍,一方面,确实被那吼声所震慑,能感觉到小小春的恐惧,也很心疼孩子。但没过几秒,当他挺直腰板大声说起:“Can you stop angry now?”时,有感动,甚至有钦佩,但也更慨叹小春及时的那句“I’m sorry.“非暴力沟通技巧中包括四个部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用在小小春身上,就是我观察到爸爸生气了,我感到害怕,我的需要是希望我们这一次能玩的开心,所以我提出请求,爸爸请不要生气。一个四岁的孩子,竟然可以如此清楚地运用这个技巧,尽管有可能他不自知。但不得不慨叹,小小春在识别情绪、表达情绪方面的优势。
我熟悉的可能是孩子被呵斥时的哭泣,这哭泣,有委屈,有愤怒,有反抗,也有无力。
我熟悉的可能是家长直接的拳手相加,或冷面而对,甩门而去。
豆瓣有一个“anti-parents“小组,不仅存活很多年,人数还超多,流行的都是有道理的。每一个成人背后都有一段关于父母怨念的私人化经历。当因恐惧权威,无法与领导好好相处的时候;当因婚姻不幸,懊悔自己是乖乖女的时候;当无法独立工作,怨恨父母过于黏连的时候。跟父母过于分离的,或者没有过分离的,仿佛就是这不幸人生的起点。
有的时候,家长会问,为何孩子那么羞怯不敢说话?为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了,连还嘴都不敢?有的时候,心理咨询师没办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性格问题,性格问题是指孩子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还与家庭的系统有关,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家庭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是被尊重的一个独立的【主体】,还是不被尊重的【小屁孩】。很多家长会说,我们可尊重孩子了,孩子要什么都尽量满足,还想怎么着。可是,还有一种满足,叫作精神的满足。
2.
请不要再说为啥别人家的孩子这么好了。
你希望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很多家长会说,快乐的孩子,聪明的孩子,有未来的孩子。但是就琐碎的生活细节来说,家长更希望拥有一个【听话】的孩子,比如,当村长说话的时候,放下手边吸引的玩具,乖乖听话;当到了吃饭的时间的时候,就乖乖吃饭;当在别人家的时候,乖乖的待着…….可其实并没有这样的孩子,这种孩子只会【看别人眼色;不敢声张自己的喜好,慢慢没了自己的喜好;表面上乖巧,背地里有过火的举动…..】
也有人问,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不专心;该走马路的时候,偏偏走羊肠小道,你说这是想象力,这完全就是不懂规则。教孩子规则的确非常非常重要,就像孩子要在马桶上厕所而不能随地小便,这就是规则。但同时,我们也知道有些规则确实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与思维力的发展,比如,担心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画画,玩水,这也是家庭的规则。孩子要遵循什么规则?不遵循什么规则?规则由谁来定…..慢慢地,就会发现,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规则,甚至是祖上传下来的规则,而这种规则说不上存在的意义,父母只知道,如果不遵守,仿佛办了错事。这个规则是怎么传下来的的?就是从父母的父母的白眼(教训/毒打)开始的。请问,你的家庭规则是什么,还记得吗?
高情商的孩子仿佛游走于听话与规则之间。高情商的孩子深谙听话的道理,但会把握时机据理力争;高情商的孩子熟稔规则的限制,而又不被其束缚。
3.
高情商的死敌:习得性无助
可是我看到很多曾是孩子的来访者,他们更多的呈现【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我对我的丈夫很不满意,可是就这么对付过着吧;我对我的工作很不满意,可是不做这个,我还能做什么;我现在过得很不开心,我也不知道我想要啥?
他们动不了,无法改变现状,沉浸在痛苦里。因为,“即使再叫喊也没用”;更有可能的是当他喊出“Can you stop angry now?“,迎来的是漠视,嘲笑,甚至惩罚(拳脚相加)。一个人可以鼓起勇气为自己争取一遍,争取两遍,三遍…..但是第十遍之后呢?十遍之后的孩子就沉浸在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他们无望了。
4.
培养孩子的情商到底在培养他的什么?
情商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识别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
据研究婴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身体的运动来解释他人的情绪。早在四岁的时候,他们就能通过身体的运动来辨识悲伤的情绪。在五岁的时候,他们已可以辨识悲伤、恐惧和快乐的情绪;而到八岁后,他们就能像成年人一样辨识所有的情绪了。所以孩子不会不知道爸爸妈妈什么时候生气,什么时候开心吗?
那干嘛还需要提升情商?这是因为,他们难在了后面。无法准确恰当地表达情绪。很多人都试图隐藏他们的情绪,结果导致他们难以用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困难不仅会影响他们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而且他们不能用言语表述情绪这一事实也会引起健康问题。例如,在创伤体验后能够通过说或写的方式用言语表述他们的情绪的人可以改善他们的身体健康,增强他们的免疫力,而对于那些不能表达自己情绪的人,上述情况则完全相反。
表达情绪中还有重要的一点事帮助他人表达他们的情绪与需求。即在交流中准确地读懂情绪表达,必须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去觉察他人的感受,并将心比心地去识别他人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需求。小春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段对话。这是因为,那一刻,孩子仿佛镜子,帮他看到了自己的情绪,而这甚至是他不自知的。
在情商教育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情绪,小小春不理解为何小春会生气?他可能会说,是因为他不乖,但是他真的认为他不乖吗?那个让他开心的喇叭,那些让他好奇的环境,拼命加油后的疲惫,他真的能够知道他不乖吗?或许,这个就是孩子与成人的距离。
我们或许没有遇到优秀的父母,但孩子无疑让我们照见自己作为父母的样子,并且这照妖镜让人无处遁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