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一杯咖啡谈起
去买杯星巴克,店员会问你:有会员卡吗、什么口味、多大杯型、凉的热的、加奶油么、怎么付款、带走还在这儿喝,食品85折券用么……
因为,经过良好训练的店员,是想真正满足你的需求。所以会对话沟通,明确你到底要一杯怎样的咖啡、一次怎样的服务。
若你就说给我杯咖啡,对方麻利地给你做了一杯,我称之为“假勤奋”。
你们想想,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常常是不是常有人给你端上一杯不想要的咖啡。而一个负责任的员工……都会将需求彻底弄清楚,确保自己采取的行动、交付的结果,真正能解决问题。
从一个面试问题谈起
在很多案例面试的时候,一个常见题型就是计算。比如,请算出一种高端日常消费品(比如食品)的市场规模。
这种案例是有套路,并不复杂,公式算法,地区人口 x 目标人群比例 x 人均消费量 x 单价。一般来说这点计算量根本不值一提。在过程中,说明思路、草稿干净、合理假设,练练也就会了。
然而,这道题算答完了,考察什么?有这样的市场容量,说明什么?。这种面试题考察的是:
第一,你是否有思路,对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何解题;
第二,你是否对数字,有基本的敏感度,以及逻辑关系的推导;
第三,你是否有常识,例如地区人口多少,假设每个人一年消费多少比较合理。
这都是推导关系,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你算这个数字,是为什么?要干什么?
也就是如果你是投资者,考虑要投资某个高端日用品创业品牌,那么这样的市场规模,有前途么?
如果是一家企业,制定明年销售目标,那么这样的市场规模,对它的战略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每天都在算数,昨天,一位同仁还给我留言说现在很多报表总结 占据了大量时间,依然几乎天天在算数。承保数据,理赔数据,总结工作量,领导还要求会提供各种精美的指标图表。然后呢,这些数字说明什么?哪里做得好或不好?为什么?怎么改进?
我们所处的时代,无人不谈KPI、大数据,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做分析、看数据,究竟是为解决什么问题。在数据的星空中,保持方向感,才是驾驭数据的正确姿势。
其实我想说的是,第一个案例是要求大家要沟通清楚,需求了解清楚,老板意图了解清楚,多问清楚,你要知道你理解的大问题变了,关键是所含的小问题也会跟着改变。最终,导致答案都是错误的。
第二个案例是我们首先是要有解决工作问题框架思路,例如,这个数据,你从哪儿找呢;这个调研,你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你找谁问呢?,但终极问题是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思维的框架与PPT格式再漂亮也是不知所云。所以我有时希望大家首先是用纯文本,把自己的框架理出来,而不是一上来就去找PPT图例和模板,因为你不知道你要表达啥,你能讲清楚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