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525161/71b0ade014cb5589.jpg)
最近在读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由此产生了很多感悟,将感悟和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学到很多东西,看各种书,学习各种方法。我在第一次认知升级后也读了很多书,有管理学的,也有经济学的。但是发现学了这么多东西,学时一时感觉顿悟,但是发现对成长的价值并不是特别大,学完之后真的应用到生活中了吗?帮助我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了吗?直到看了这本书之后发现了这其中的问题所在。
你学的真的是知识吗?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中写到能够改变你行为的信息才是知识,我在得到订阅了一些专栏,也每天在听,但是仅仅是听了就算了。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并不能称为知识,而只是信息!所以我意识到,不是看了、听了就算是学了。就像吃饭一样,仅仅是吃饱了。味道怎么样?健康吗?还是高热量没有价值的垃圾食品?我自己能不能做出来?这都是我没有考虑到的,所以以前的学习是低效学习。
看完之后,我对自己学习的思路重新认知整理了一下。以后不仅仅是吃饱就行了,还要多去思考和践行。
衡量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
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临界知识: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
作用:知识也能够裂变,可以对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进行指导
我们应该去学习应用更广的知识——临界知识,其实很多书是华而不实的,就像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种讲过的一个故事一样,我把这个故事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在战场上一个士兵非常紧张,一个将军看到后给了这个士兵一块口香糖。士兵嚼了之后将军问这个士兵,你现在还紧张吗?士兵回答不紧张了,但是嚼着没有味道。
其实我们接触的知识很多都像这块口香糖一样,是被别人嚼过一遍已经乏然无味的二手知识,而一手知识具有更广的指导意义,但是去解读可能要花更多的事件,但是对我们的意义是重大的。
怎样去学习临界知识?
我认为临界知识是比普通知识跟具有深度的知识,我们先看一下同样的问题,深度认知的人和普通认知的人是怎么回答问题的:
深度回答与普通回答的区别是什么?
1.普通回答针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深度回答在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简单回答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
3.简单回答解决一个特定问题,深度回答普遍解决类似问题
这三条对比是我从书中摘抄的,我们应该建立对生活中的事深度思考的习惯,想想领导们怎么解决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的。
1.练习具有深度的认知能力: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理论。
这个地方就得提一下营销达人李叫兽的分析思维,25岁出头的李叫兽写的文章针针见血,甚至从业十年的老的从业者去看李叫兽的文章每次都能有所收获,其实去看李叫兽的文章发现很多原理都是很多以前的概念,个人觉得李叫兽去换了个角度去描述营销方法。
PS:如果大家觉得我分析不到位,也望评论时多多留情。
所以我明白深度认知之后,看一件事物的时候我更愿意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多深挖原理,多思考。
说个今天的发生的故事,坐地铁去找一位朋友,刚好座位旁边坐着一位老外再看一本书,应该全是英文的,封面是某个球星灌篮的图片。当时就有特别想和这位老外交流的渴求,但最终还是没有张开羞涩的嘴。
反思:我们天天闹着要学习英语,但是却不明朗学英语的目标是什么。与老外交流、看英文文档?如果学了这么多单词和语法不去用,英语的水平是不会提升的。由此想到了马云在西湖旁边给老外做导游的故事,其实这不就是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吗?苦学英语三年不如扔到国外三个月!现在再去回想,其实坐地铁我们会遇到很多老外的,如果真的去和老外说几句别口的英语,最差会怎样?不过是笑笑罢了,但是长久做下去呢?
总结:1.学习的提升就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2.想提升,脸皮得厚
这是我认知提升后写下的第一篇具有学习总结和反思的文章,希望我们能一起进步提升。
如果论点和方法确实有不周到地方还请多多关照斧正,也希望你能留言写下你的感悟和建议。提升的道路上我们脸皮得厚,不是吗?
享智同行,每周一篇经验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