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的观众可能已经对以波普艺术为代表的夸张大胆的美国艺术颇为熟悉。然而任何文化现象都非无本之木,美国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囊括了创作于1865年到1945年间的80件绘画、版画,代表了美国在这段关键时期的艺术发展,旨在为观众介绍二战结束前美国艺术的来龙去脉。
在这80年间,美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虽然19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和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这个年轻的国家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但也为其国土扩张、科技创新、艺术蓬勃发展创造了机遇。南北战争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也刺激了新技术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的增长带来了财富积累,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许多美国艺术家前往伦敦、巴黎等欧洲艺术之都学习,在多种文化潮流的影响下开创出全新风格。同时,现代化都市中新的交通、交流和娱乐方式又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与绘画主题。美国艺术在20世纪前半叶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到二战结束时,它已经准备好站在艺术世界的中心。
这次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来自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前者是美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藏有注入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等著名美国现代艺术经典。而泰拉基金会以其丰富、卓越的美国艺术藏品闻名遐迩,曾参与上海博物馆2007年举办的《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展览。历经3年的筹备,上海博物馆终于有幸在两个机构的支持下为各位观众带来本次展览。在此,我由衷感谢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对展览基于的慷慨资助,以及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与我馆工作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
上海博物馆馆长
杨志刚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与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非常荣幸能够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共同呈现展览“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是美国历史上颇为动荡的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在这段时间的发展,彻底转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的方式。本次展览的展品均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与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的知名藏品中选取,探索了美国艺术是如何伴本国费书法展的过程中逐步迈向现代主义的。展览以罗马勒·比尔登、玛丽·卡萨特、保福特·德莱尼和莉莉·马丁·斯宾塞等人的作品为载体,想观众展示一个多人种、多民族国家的文化。
本次展览的展现了两家机构为吸引中国观众所作的努力。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与中国的缘分始于2007年的展览“美国艺术三百年:适应与革新”。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由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与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联合主办,想中国观众全面展示了美国艺术。展览首先在北京的中国国家美术馆展出,然后来到上海,由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当代艺术馆联合呈现。而对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来说,继近期举办的展览“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向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前所未有地借展大量中国古代青铜器之后,“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成为了中美两国艺术机构之间广泛合作的又以延续。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还与北京的嘉德艺术中心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开展了一门联合课程,通过对中国艺术的学习与实践,将艺术专家和收藏家们联系到一起。
作为美国最大百科全书式博物馆之一,坐落于国际大都市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推动多元文化与全球交流。自1879年成立以来,博物馆的使命便是收藏、保存和诠释来自世界各地的高质量艺术品,为观众提供教育,带来启发与思考。博物馆收藏有大约30万件艺术品,范围从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到当今最重要的艺术家们所创作的作品。其中,管内的美国艺术收藏足以跻身全美一流的行列,囊括了爱德华·霍普、阿奇博尔德·莫特利、乔治亚·欧姬芙、杰克逊·波洛克和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等艺术家的重要作品。
1978年,芝加哥商人、美国文化事务大使丹尼尔·J·泰拉建立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致力于促进对美国视觉艺术的探索、理解和欣赏。作为关注美国艺术的重要基金会之一,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收藏匆匆殖民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艺术,同时运营着一个庞大的资助项目,并未世界各地的展览、学术、出版和研究项目提供支持。基金会在中国的活动尤其活跃,曾在北京和杭州的高校设立奖学金项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举办研讨会,并为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展览“铜塑美国西部”和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海外的美国人:风景与艺术交流(1800-1920)”提供资金支持。总的来说,这些项目体现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的核心宗旨:艺术既能帮助我们辨识不同的文化,也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我们极为重视与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这一次与上海博物馆的合作;正式这种联结帮助我们将诶过艺术带给全世界的关注。感谢上海博物馆与我们携手,共同实现中国意义非凡的展览。
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伊丽莎白·格拉斯曼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主席兼馆长 詹姆斯·龙多
PART 1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1861-1865)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的面貌。这场冲突源自美国南北两滴对黑奴制度存废的争议;当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试图下令制止奴隶制的扩张时,施行奴隶制的南方各州组成联盟国,与代表北方各州的合众国军队展开了军事对抗。这场内战虽然使得美国许多地区遭受到严重破坏,但也重塑了国家组织的形态,增进了民众对于同一国家的体认,改变了当时美国的政治经济情势,并对日后美国的社会及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战之后,年轻男性人口锐减,妇女们开始扮演新的角色,得到解放的美国黑人向北部和西部迁移,开始的生活。孩童、女性、黑奴这些一度处在社会边缘的人在此时得以成为画中的主角。这一部分的画作向我们展示了战争及其余波带来的破坏和社会变化。
PART 2 现代西部
随着内战后美国北方和南方各州的统一,美国人开始有了更多精力开拓辽阔的西部地区。1869年,第一条州际铁路的完工加速了对西部的开发和移民。这场“西进运动”激发了19世纪70、80年代与印第安人争夺土地的战争,但北美殖民者的西进步伐未曾因此停止。一方面,美国西部野性而独特的自然风貌燃起了美国艺术家描绘自己国土的热情;另一方面,拓荒者的传奇故事和印第安人的异质文化,以及两股力量之间的激烈冲突,构成了画家笔下绝佳的艺术素材。在沃辛顿·惠特里奇、弗雷德里克·雷明顿等人所绘的西部题材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探索陌生土地的兴奋、对危险冲突的渲染以及对记录当地地形和原住民文化的强烈兴趣。
PART 3 东方元素
当一些艺术家看向西部的时候,另一些人则向东方寻求创意灵感。1854年,日本被迫打开国门,致辞掀起了西方世界追逐东方艺术的热潮。中国的瓷器和日本的浮世绘、纺织品、屏风等物品进入了美国艺术家的据说和工作室。惠斯勒与19世纪60年代在欧洲风俗画的基础上融入了和服、屏风和瓷瓶等东方元素;受其影响的托马斯·威尔默·德温也采用了相同的做法。深入研究东方艺术之后,惠斯勒及其他画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吸收日本版画的构图方法,例如较高的地平线、弱化的透视,以及平面化的造型等等。从一开始被视作异国情调,到最终被广泛接受,东方艺术元素对美国艺术家的影响持续了数十载,并最终汇入美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洪流之中。
PART 4 世界主义
作家亨利·詹姆斯在1887年时曾说:“当我们寻找‘美国艺术’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巴黎发现它。”19世纪后半叶,越来越多的美国艺术家怨妇海外,去伦敦、巴黎和威尼斯等传统欧洲艺术中心学习深造。1859年移居欧洲的惠斯勒,以及之后的卡萨特、西奥多·罗宾逊和约翰·辛格·萨金特,都是活跃在欧洲的著名美国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带有浓厚的“世界主义”色彩:这批艺术家在欧洲学习绘画,与欧洲画坛关系密切;而在题材、风格和技巧的选择上,他们也以不同的方式吸收了大量艺术流派,特别是印象派的元素,以美国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到了当时世界先锋艺术的创作与发展潮流中,并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美国本土艺术家们的创作。
PART 5 都市生活
20世纪的故事充满着前所未见的风景,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电灯、电话、留声机和电影院等新科技额诞生和普及,讯速递改变着人们交往、娱乐和生活的方式。1880年代开始出现的摩天大厦彻底重塑了大都市的天际线;而1883年建成的布鲁克林大桥和1900年前后在建的高价列车和地铁,都赋予了艺术家们新的灵感,激发他们去捕捉城市中飞速变化的景观。剧院和马戏团灯火辉煌的舞台、餐厅内聚餐谈笑的工作女性,作为城市光线一面的剪影出现在基佛特·比尔、埃弗雷特·西恩和约翰·斯隆的笔端;而乔治·卢克斯则像我们展示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差异以及都市生活残酷的一面。
PART 6 激进派的探索
20世纪初,欧洲的先锋艺术家们开始大局挑战传统的学院派艺术。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艺术流派轮番登场,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艺术景观。在大西洋彼岸,美国艺术家们敏锐地意识到了先锋派的兴起。许多美国艺术家很快接受了方兴未艾的抽象艺术,其中乙烯二还远赴巴黎学习欧洲的现代主义艺术。同时,美国本土的题材,比如蓬勃生长的城市与建筑、别具风情的本国风景等等,也仍然吸引着他们。部分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使自己的绘画尽量摆脱欧洲现代主义的限制,塑造属于美国的风格。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本土艺术家加入了为纳粹迫害而流亡到美国的欧洲艺术家行列,积极推广纯粹的抽象艺术,为后来40年代杰克逊·波洛克等人的艺术突破铺平了道路。
PART 7 美国景象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对现代艺术的探索经历了一次分歧。1929-1933年间的经济大萧条对艺术节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再次严峻时刻,艺术节认为应该寻求一种真正的美国艺术,为大众带来希望。一些人认为应继续推动抽象艺术,但其他人则认为它过于“欧洲化”,转而以现实主义的风格来表现更为本土的主题。一些艺术家因此选择以写实的风格描绘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的盛大场景、北方都市和南方乡村中美国黑人的生活百态、或拥挤或空旷的城市空间,均称为“美国景象”的题中之意。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爱德华·霍普通过对日常所见的景观进行提炼,创作出直击心灵的作品。他尤其擅长用光与影的对比秒回形影相吊的人物,传达出一种弥漫于都市生活中的、深层的孤寂。
PART 8 自画像
自画像是一种宣言。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经验阶层的行测,更多的美国人开始消费艺术品;许多画家为自身绘制肖像,展示自己的画技和个性。黑人艺术家阿奇博尔德·莫特利和女性艺术家丽拉·卡博特·佩里分别因为肤色与性别而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着比其他艺术家更多的质疑和挑战;为了争取平等和认可,他们意图通过优雅而沉着的肖像画来传达自己的身份特质和专业能力。到了20世纪早期,自画像也常常成为各种实验性风格的载体。伊凡·奥尔布赖特对自己衰老形象的想象与刻画,以及保福特·德莱尼在自画像中所使用的带有暴力感的张扬彼处,都给人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PART 9 新的探索
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经济萧条期的结束,美国文化中的几种新趋势开始融合。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被卷入十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爱德华·霍普和杰克逊·波洛克分别代表了当时绘画的两极——前者根植于现实主义,后者的创作则几乎定义了抽象表现主义。霍普极具代表性的主题选择在弥尔顿·艾弗里的作品中得到了传承,他从自然界及其家庭中提取创作内容,利用现代主义的色彩感觉进行创作。相较之下,波洛克以及阿道夫·戈特利布等艺术家则将抽象手法作为表现回忆、梦境和神话原型的语言。他们的作品为二战后波普艺术等更夸张、更大胆的美国艺术奠定了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