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常常听到要养成好习惯,可是什么才是好习惯呢?多数情况下,要么吹毛求疵,要么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主观臆断,还有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认为好的或者别人说好的就都想去做,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做到,甚至还迷失了自我。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就会发现,真正要养成的好习惯,最核心的就是思维方式上的好习惯,比如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严谨的、细腻的,逻辑性强的,亦或对事物的梳理能力强,那么其行为就会是很快把复杂事物进行整理分类,区分出轻重缓急,可以更干净利落地把事情处置好。这是由于从小对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的养成,很可能会成为将来成就一番事业的基本素养。
所以,是否是好习惯更多要看的是本质化的行为,而不是从表面现象来评价。比如说,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懒”是坏习惯,但这个是有很多情况去区分的,是工作中的懒,还是生活中的懒?是思想意识的懒,还是具体行为的懒?等等。因为我们任何人在看待其他人的时候,一般都是看不到完整、丰满、立体化的个体的,很难全面看到一个人的所有表现。很多人工作的时候很积极,精力充沛,任劳任怨,可是一回到家里,马上就疲惫不堪,甚至连话都不想说,一副懒洋洋的样子;还有些人,平时做事总是打不起精神,好像漫不经心似的,可是真遇到棘手的问题,却脑子转的快,点子多,思想活跃。
我们都听过一句古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面上看似乎是贬低或鄙视体力劳动者而抬高脑力劳动者,但是经过理性的思考判断后,发现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更多的社会实际情况,更是能佐证这一点,往往读书多、知识储备足的人,成就更高,而不爱动脑、读书少,或者总喜欢用蛮力的人,一般都会处于社会的底层,而要接受那些“只动嘴的人”的指挥。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就是从小养成的习惯造成的,特别是思维习惯。多读书、多动脑筋,就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这跟具体的学历也不一定是成正比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学历不高了,他们爱学习、脑子活泛,思维训练与具体实践结合得更好,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生活中,我认识很多有成就的人,有的是政界高官,有的是民营老板,有的是高级职业经理人。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都必须要具备以下的能力。
第一,思想活跃,喜欢动脑。
这是一个基础性素养,也就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脑子用得多了,就越来越聪明,想问题也就越来越全面,认知也就越来越深刻,逻辑思维能力强大了,就会比一般人反应得迅速,还能第一时间把握到事物本质,就可以一针见血地迅速出击。所以,更容易抓住机遇。
第二,魄力十足,执行力强。
这是在认知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的又一个能力素养,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胆量大,更不是盲目的自信和鲁莽。更多的是,在综合了解一个事物的前提下,在进行较为全面准确的判断和评估后,所做出的决定性的行为。看似当机立断,实则经过详实细致的考虑,外圆内方。所以,更容易把握机会。
第三,热爱学习,敢于创新。
这是一种可以持续发展的能力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就会发现认知不足的情况,而这个时候的人,往往就会跳不出固有的思维而犯习惯性的错误,这时候就需要更新认知体系,需要对原有模式进行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所以,更容易拓展认知。
第四,善于分析,及时复盘。
这是一种具体做人做事的思维,是可以及时总结经验的能力素养。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预知将来发生的细节问题,而善于及时总结的人,往往会有更好的预判能力,会把即将发生的各种可能性考虑更全面,会把细节工作做得更清晰。所以,更容易获得成功。
以上可知,思维能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多么重要啊。甚至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中,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社会人群的一般等级(拼爹的不算),在个人成长中处于核心习惯的锻造范畴,应该予以格外的重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