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由学茶开始,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对关乎味道的事情分外感兴趣。大学那会儿总是向舍友们请教有关各地风味的经验,比如广西的酸嘢、米灌肠,云南的豆豉、酸笋、荆芥,陕南的腊肉、菜豆腐等等。透过味道,去感知一方水土中蕴含的能量,对茶汤风味的辨识则让我在这种感知上更加深刻和灵敏。这本该是我本科学的人类学研究的范畴——饮食人类学。可惜发现这一点时我已经换了宗教学专业。
最近又开始关注其他的饮料:酒与咖啡。也是有趣的味道。比如今天看的这本《世界咖啡学》。节选一些读书笔记:
一些关乎味道的1.“中国最早出现“咖啡”词语的官方文献,很可能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颁定的《抚番开山善后章程》,目前仍珍藏在台北二二八公园内的台湾博物馆人类组”
“知名人类学家瓦瑞斯科(Daniel Martin Varisco)在一篇探讨也门咖啡与咖特草(qat,亦含有兴奋成分)的文章中这么写道:“对也门人来说,咖特草的起源比咖啡更适用‘牧童说’,因为羊儿更爱吃咖特草……”
——果然是人类学家会研究的事呢。
2.“云南卡蒂姆种在1500米以上高海拔,得以增香提醇,加上适当的后制加工,味谱的精彩度不会输给传统老品种。”
——云南的高海拔和土壤条件有利于咖啡树的增香提纯,对茶树也一样吧?所以产自云南的大叶种总以耐泡闻名。
3.“欧洲人对中东的异国风情大感兴趣,尤其是阿拉伯人常喝的咖啡与街头林立的咖啡馆,最让欧洲人大开眼界。”
——没错,数十年前在中国人眼中洋气和小资的咖啡在数百年前的欧洲人眼中代表的是“中东风情”。
4.“好奇的欧洲人探索咖啡的起源,却发现无史可考,连当时独占咖啡市场的也门和埃塞俄比亚商人也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索性以“土产”传说来搪塞。阿拉伯人最常糊弄欧洲人的咖啡神话包括:
传说中,一只五彩缤纷的咖啡鸟,大嘴衔着咖啡种子从天堂飞到也门,咖啡开始飘香人间……”
——放之四海皆准的事物起源神话。
5.“史前的所罗门王造访一座小镇,发觉百姓染上不知名怪病,天使加百列现身,指点所罗门王取用也门烘焙好的咖啡豆,捣碎后加水泡煮饮用,即可治病。所罗门王一一照做,果然医好了镇民怪病,但此偏方并未流传下来,咖啡也被人遗忘了两千多年,直到公元16世纪才重现于也门……”
——这个套路则与中国西南流行的茶祖诸葛亮的传说神同步。
6.“18世纪:欧洲列强巧取豪夺移植咖啡树至印度尼西亚和中南美,打破也门对全球咖啡市场的垄断。”
——19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向印度引种中国茶树,到1890年印度出产的茶叶已经在英国茶叶市场占据了90%的份额,中国对茶叶市场的垄断被彻底打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