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金银花》
忍冬不肯唤金银,一许豪门一许贫。
看老花开情默默,听烦细雨泪涔涔。
腾蛟更向林间探,起凤尤堪月下吟。
闻道未春花已发,香风不语却知心。
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在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随处可见,由于其适应性强,对土地和气温没有严格要求,故不需要人工培植,由于其还是一味中药,采摘的人亦不少。
金银花原本唤作忍冬花,意谓这种植物能够挨过严冬而其叶不凋,另外,春还未到花已先放,故曰忍冬。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来,人们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是由于其具有坚忍的品性,至于为何会从忍冬改名为金银,老夫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原因,据我推测,应该是此花开时,黄黄白白,似金似银吧。何况以金银命名此花有给人带来财气的喜感,故大家也就更容易接受,有时候俗气一点未必不好。
《金银花》
杜达
声名非足羡,臭味独堪亲。
心苟能无欲,花原不累贫。
芬芳聊永日,黄白岂神通。
试煮贪泉酌,知难易性真。
全诗以金银入手,却把金银花原不累贫,其身无欲的特点写得浅显明白,虽名金银,实则忍冬,杜达以此花言志,虽落窠臼,却也不俗。
《忍冬藤》
清 刘荫
记得炎天香气浓,深黄淡白绕如龙。
蓬门不识金银气,唤取芳名作忍冬。
蓬门即贫苦人家,唯有贫苦人家不知道这种花所带有的金银之气,只会把这种花叫成“忍冬”花。这正如农家小孩子叫做阿猫阿狗的,而富家千金唤作“珠儿”,“宝钗”之类。
《野花 其一》
清 刘绎
识得金银气未曾,野花开到忍冬藤。
愿他遍地沾时雨,并作人间五谷登。
刘绎认为忍冬藤唤作金银花未曾不可,因为他希望金银花开遍时,农家亦会五谷丰登,金银满仓。这种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诗词,虽不能从文学方面肯定其价值,但也能从诗词的愿望里找到人间的美好,不错不错。
《雪中登太行 》
明 马卿
我行虽苦寒,清旷得奇瞩。
丰隆布同云,奔命役滕六。
响咽幽泉冻,影翻孤鸟没。
黄开忍冬花,翠起向阳竹。
......
这是一首歌行体长诗,此处截取开头的八句,作者马卿是个一心相为百姓做点实事的好官,他的品德就象这种在冬天里开放的忍冬花,李白曾写过《行路难》其中的句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何况马卿是在冬天要翻过太行山去主政,据说马卿到任后,平盗贼,开良田,抚百姓,兴教育...... 马卿本人就象这金银花一样是一味济世的良药。
《馀杭》
南宋 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缺省发现美的眼睛,范成大到馀杭,看到金银花和蔷薇花开放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这样静谧的花香里,一个人毫不保留的把韶光浪费在对花的欣赏之中。
如果要找出一种慢节奏的生活,那我们应该回到宋代,不任是老兵坐床头,还是小资喝花酒,都将是一种写意的人生。
《赋得忍冬花送楼村同年南归分韵得群字 》
清 查慎行
鸳鸯亦有偶,鹭丝亦有群。
岂谓阅晨莫,遽看黄白分。
亭亭羞独艳,两两含清芬。
愿保忍冬意,嗒焉吟送君。
这是查慎行给朋友送行时所写的一首歌颂忍冬花的诗,把朋友写得高洁清芬,克守自爱。很多人不知道查慎行其人,在此简单说说,他就是香港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祖父,金庸在武侠小说中写过大量的诗词,这种文化传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说句实话,王侯将相真的有种。
《回春谷》
金 赵秉文
冰崖雪柱道人家,谷榜回春事巳夸。
却恐阳和在泉底,未春先发忍冬花。
赵秉文把忍冬花开归功于泉底有阳和,这种拍屁股的方式很独特,估计这人历经五朝而不倒,与写这种诗的功夫密不可分。当然,这首虽然不是专门赞美忍冬花的诗,却也能看出忍冬花的特点:刚烈,凄艳,不合时宜的独立特行。
《晚至孤山》
清 江湜
谁说吾生自有涯,彫年相促不还家。
坐萦千虑书难把,来到孤山日又斜。
拙宦初无禦寒具,野藤偏有忍冬花。
冲风独立苍茫极,雪意漫天噪万鸦。
江湜是个苦命的孩子,考了三次乡试,皆不中,给人当幕僚,后叔父出钱给他买了一个最低级的官,从九品。其一生困顿,未到天命而亡。人虽走得早,诗名却扬得晚。他诗有孟贾之风却又不拘于此,可谓收放自如,特别在白描写意上,更是得天独厚。这首诗读来令人泪目。
PS:写忍冬花时,忽然看到有介绍一位现代诗人非默的一本诗集《忍冬花》,网上找不到原著,只搜到了一些零星的句子,很美也很有哲学意味,看来有时间了还是要好好读一读现代诗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