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在10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CF40)伊春论坛上,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表示,从2014年至今,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去年开始,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做相关系统开发,已经是996了”。
在数字货币如日中天的当下,央行开始进军数字货币领域,这将是一场怎样的金融战局?
驱动因素
央行进军数字货币领域,主要原因还是民间金融出现巨大需求,而现有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需求。恰好数字货币的技术又可以实现更加安全的交易方式,和当下巨大的投资回报率,使得民间资本大量涌入。
数字货币的密码学机制使得交易无法监管,即便央行想管但是无能为力。
然而,以比特币为首的数字货币已经逐渐为公众所接受,代币要开始挑战法币的地位,金融博弈必然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利器,一种独立监管之外的数字货币技术被公众所接受,对主权货币是一个重大挑战。
由此推测,央行为何不自己发币,借用数字货币技术进行改良,填补民间的金融需求,同时将数字货币交易纳入监管体系。
保留中心化
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为例,核心都是去中心化,然而,央行本来就是核心,央行自己发数字货币最后没自己什么事儿,这样以央行背书的数字货币就没什么意义。因此,央行数字货币一定是中心化的。
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运营架构方面,穆长春透露,央行数字货币将采取“双层运营体系”。单层运营体系是指央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双层运营体系”则是指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数字货币主要还要解决去中心化和通货膨胀问题。对于去中心化,主要还是公众担心中心服务器不安全和交易被篡改问题,这一点,人手一个账本,央行即便出于需要需要调查账本,公众也能够监测账本变化,公开透明。然而,这个账本在每个公众手中都是匿名的,保护隐私,如果对于央行来说是透明的,可监管的,即使更改账本发出公告,公众也不明白为什么篡改账本,手中即使有账也没有意义,这个问题还要看具体数字货币推出后如何解决。
对于通货膨胀问题,穆长春提到,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需要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
比特币的总量是恒定的,利用算法的收敛性保障了总数就是2100万个,不会超发,央行虽然是以信用担保,但是如果算法上没有一个总量,那么”此数字货币“可能非”彼数字货币“。
货币只有数量恒定才能保障价值恒定,一旦超发,必然引发通货膨胀,黄金总量稳定,但是难以分割,难以应对世界上巨大的物质增长,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与黄金脱钩,但是数字货币没有实体,不需要携带,进入流通领域,可以分为更小的份额进行交易,所以,央行在货币总量上给出具体算法会更加稳妥。
区别于电子支付
M1、M2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只有M0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同时,在技术架构上有不能近似于现有的区块链架构,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币是每秒10笔到20笔,Libra根据它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央行的数字货币本身定位就是小额交易,高并发和及时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里,笔者还有的疑问是发币和定价问题,比特币的发币是中本聪创建一个创世区块,给自己50比特币,后续的货币根据”挖矿“产生新的货币,同时,货币也产生交易开始流通,由于比特币算是代币,他的价值现在还不明朗也不稳定,现在比特币的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与法币形成一种兑换关系。
然而,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就是法币,不应该具有炒作性,其价值波动也不应该过大,这与人民币之间应该是替换关系,货币的定价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同时,没有了炒作功能数字货币,其余功能真的是公众的刚需吗,仅仅作为支付功能和价值恒定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未来展望
笔者认为央行的数字货币最终形态应该是一种开源,且分布式存储账本,公众人手一本且匿名,央行具有更高的权限,可以查看实名并纳入监管,数字货币与人民币是替代关系,但是数字货币的总量恒定,与原有法币如何消除套利和劣币驱逐良币?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只待摘下面纱一览真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