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近两个月都在读《论语》,但是由于每一句过于费心力,只读完了20篇中的前7篇。前天早上,读着自己摘抄的一些论语语句,我突然忍不住哭了出来。我突然觉得,孔子在”学“这件事上的境界真的是高,而”学“正是我这一生的追求,能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面前,我实在是太幸福了,也太惭愧了。幸福是因为有人给我展示了一个坚持学习的人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他平时所思所想所行是什么。惭愧是觉得自己所谓的好”学“,跟孔子比起来简直是叶公好龙而已。
昨天突然明白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真正含义。结合这三十年的人生经验,自认为有了很深的了解。然后突然醒悟,这不就是孔子说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吗。我觉得,我可以稍微停一停了,不能期求一下子读完整本《论语》,这本书需要在剩下的这辈子里细细研读和体会。
当前就前7篇的内容做一个小结。
论语里还是有一些主脉的,当然现在看来,我觉得主脉并非是“仁”。原因如下,“仁”是中国历代文人总结的,是从治国的角度来解释《论语》,所以提倡以德治天下。但是如果从个人角度来看(貌似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解读啊),毫无疑问,《论语》的主脉是“学”
孔圣人认为,学至少有三种方式:约礼、教、博文。其中“约礼”是指实践自己所学(《雍也篇·二十五》);“教”是教给别人(《学而篇·四》中“传不习乎”一句);“博文”是指广泛涉猎已有学问。
那学习又是学些什么呢?很简单,孝、忠、信、仁而已。孝是对最亲近的父母而言。忠是对君主,放在现代社会,就是对自己的工作,要“忠”,忠就是“致其身”,即纳身于职守。信是对朋友而言,要言而有信。仁是对所有人而言的,有恻隐之心,能“泛爱众”。
这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实际极难。就拿“信”举例子,仔细反思自己,有好多言而无信的时候。可见简单的一个字,也是很难的。所以值得仔细去一件件做好这些事情。
从决定写小结的时候,才忽然忆起,读《论语》是为了寻找王阳明的“心学”发源。毕竟《传习录》里有大量关于孔孟的问答。而且心学与理学又均是发源于儒学但却几乎对立的学派。虽然只读了前7篇,但是自认为已经解决了想读《论语》的初衷,即找寻到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在孔门里是指什么,今日已知,孝、忠、信、仁与学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