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一周小结(1)
如果把《论语》分为前半部和后半部,《先进篇》则是后半部的第一篇。从总体上看,这一篇很特殊,该篇主要谈社会和谐问题。
《论语注疏》曰:“前篇论夫子在乡党,圣人之行也;此篇论弟子,贤人之行。圣贤相次,亦其宜也。”钱穆先生曰:“《论语》分上下编,上编首《学而》篇,末《乡党》篇,多“学而优则仕”一边语。下编首《先进》篇,末《尧曰》篇,多“仕而优则学”一边语。其余各篇大率皆然,读者试自参之。”朱子曰:“此篇多评弟子贤否。”皇侃曰:“先进者,此篇明弟子进受业者先后也。所以次前者,既还教乡党则进受业者宜有先后,故《先进》次《乡党》也。”
在《先进》篇中,孔子所谈基本上都是他的弟子。
第一章:“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历代先贤前人已经说的非常清楚。“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意思是没有贵族身份,要先学习礼乐,这些人是“学而优则仕”的人。“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是有了贵族身份之后去做官,去管理社会,这或许对应了“仕而优则学”。在原来的世袭贵族社会,很多人天生就有贵族身份,能够直接做官,但孔子强调要先学习再出仕。在《论语》的其它篇章,也记载了有的人学的差不多了,孔子问他怎么还不入仕,他认为自己还没学到家,还要继续学,孔子对这种态度很赞赏(公冶长篇第六章: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说自己“从先进”,认为只有学好礼乐才能出仕,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才算具有理想的人格,怎样才能是一个有洞察力的人。孔子从事的教育事业就如同今天的民办教育,实现了学术下移。他认为学习好了再去从事管理,才能成为能够引领社会的人(但孔子又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篇>第12章)。孔子说“吾从先进”,很明显是要求先学好了再去从事管理,《左传》说“学而后为政”,这与《论语》前两篇篇名暗合。想到这一点,是不是觉得有点意思?
其实,“先进”这个词本身就显示了它的意义。这一篇最后谈到了儒家的志向,即曾点之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章更多地谈到了颜回,颜回虽然人格完美,但他去世后,他父亲的有些做法未必妥当,如果颜回起死回生,他也未必赞同那样做。孔子说“回也视予犹父也”,颜回把孔子看做父亲一般,孔子也把他看做自己的孩子。正因为如此,对待去世的颜回,孔子才有那样的态度和做法。颜回的境界很高,后人能不能真正理解颜回?颜回泉下有知,会不会同意他父亲的做法?
孔子的态度,实际上还是基于对人心、对社会、对秩序、对礼乐的整体性与本质性把握。有了这样的把握,才是真正了解礼乐本质的人。这篇之中的相关叙述与议论,孔子希望学提升格局,培养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34dfed2acf2ec02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