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搬家,陆陆续续地收拾东西。从书架开始,要带过去的书本很快被我整理出来了,而上面的图书却不怎么见少。
我大概看了看,原来都是《复习全书》《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这种考研复习的教材。我把它们一本一本整理好,摞起来。一共三摞,每摞都有半米高。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因为复习资料的价值即时性很强,大家都喜欢用最新的。我想着为什么不在当时考完就转給学弟学妹:可能是因为舍不得,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份回忆;也可能是因为拖延,不想去麻烦这个事。
同理还有几乎没穿过又舍不得丢掉的衣物,拆开只擦过几次的口红眼影,各种因为消费冲动办下的会员卡,如今都静静地躺在那里,蒙了一层灰。
想起这些或大或小的投入,水漂打起来真是piapia响。花了钱又没能物尽其用,反而占据着本来不大的空间,自己不免觉得有些伤钱伤神。
我利落地把它们归归整齐,等待回收。
表面看来收拾掉这些没用的物品并不太难,往深处想,难的是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加法”观念,和难以放手的“沉没成本”。
一、根深蒂固的“加法”观念
今年听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
无论是前者火的时候,好像所有人突然一下子都在用苹果手机,收集大牌口红色号,用神仙水,敷前男友面膜,或者说走就走去了网红圣地打卡旅行;但又好像没过多久,年轻人们唠叨起了“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吃的是外卖送来的黄焖鸡米饭,用的手机摔烂了屏也没换,上面还下载了拼多多。
在物质从来不匮乏的今天,只要你想买,各个消费水平,总有一款适合你。于是不知不觉,生活中就堆上了很多用不上,或不再用的东西。
这样不断买买买的“加法”观念,使家里轻易地被一些可以用但却不需要的对象填满,不知不觉就是三年、五年。让人很难再拥有简单与清爽的生活空间。
二、难以放手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个经济学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
举个例子,几个朋友一起出门吃饭,餐馆有个活动,消费满三百减三十。当时已经吃了270块钱,但非常难吃。有个人提议,我们再点三个冰激凌,凑够三百好了,反正一样也是270。另外一个人想了想还是算了,都吃了这么难吃的饭,还要再忍受三个难吃的冰激凌吗,想吃冰激凌可以出去再买。所以在做决定的时候,这里的270元就是沉没成本,它在接下来去哪里买冰激凌的决策中不应被考虑在内。
话虽这么说,现实生活并不总能像经济学中的那么理性。
景点游人如织,被如潮水般的人流往前推,风景也就那么一回事,但还要忍着疲倦拍满九宫格发个朋友圈完成打卡,毕竟来都来了;周末难得有了一段清闲的时间,兴冲冲奔到影院,却发现影片无聊地让人昏昏欲睡,还是强打精神看完吧,毕竟票钱都花了;恋情已经名存实亡,仍然不愿放手,苦苦纠缠消耗着彼此,毕竟付出了好几年的青春,就算眼前一地鸡毛,也比没有的强。
坚持,只是因为讨厌已有的损失。
三、走出隐形贫困,践行断舍离的生活
之前在学一门理财课程的时候,听闻了一个有趣的词汇——隐形贫困人口。看了特点,立觉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中枪无数:每天各种好吃的咔咔咔点起来,办公室下午茶要衬托出小仙女的气质。然而外卖红包、满减活动,精准计算地仿佛如爱因斯坦转世;和朋友一起吃饭必须讲究颜值、口味,上菜后拍照还要研究一下滤镜。然而自己一个人吃饭时……管饱就行;大牌美妆、衣服买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银行卡里的存款却趋近于零。总之,就是朋友圈光鲜靓丽,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
摆脱隐形贫困,要学会做到断舍离。断舍离是这么被解释的:“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在“入口”取舍物品的行动;“舍”=舍去多余的东西,在“出口”清理堵塞的行动;“离”= 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在她的专访中指出:表面看,断舍离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从深层来看,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做到断舍离的第一步,便是学会和不必要的物欲断开。《富爸爸穷爸爸》里说: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的东西;负债,就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比如,自己动手做的饭菜,鲜榨的果汁,让你变强壮的运动,对你身体而言就是资产;而只用过一俩次的彩妆,不怎么穿的衣服,办了卡却不去的健身房,则统统都是负债。认清楚什么是你的资产,什么会在未来成为你的负债,尽量不把钱花费在负债上,尽早存款,积累起原始资本,后面的雪球才会越滚越大。
做到断舍离的第二步,就是不再执着于沉没成本,认识到机会成本的重要性,有舍才有得。机会成本指的是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我在考研的第二年,拘泥于自己已经复习过一年的专业课,即便在我第一年分数很低的水平下,也不愿意去尝试别的专业,最后熬过了一年也没有成功。其实这样的弯路并不少见:做着一份可以看到头的工作,囿于稳定和已经掌握的皮毛技能,不肯离开;和恋人感情已尽,回想自己几年的付出,不肯放手;在你耗费时间精力的同时,也丢失了get新技能,遇到新的人的机会成本。你做出一个选择,就会损失另一个选择的成本。只是身在其中很难意识到自己在做选择罢了。骨子里执着着已有的结果,丧失判断力。最终不仅让失败更为笃定,还把新的际遇断送了。
舍不得,往往只会不得。
做到断舍离的第三步,就是通过反复实践“断”“舍”的步骤来实现通畅的新陈代谢。豆瓣有个极简生活小组,立意在分享极简理念以帮助人们探寻生活本质,寻找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经济的、环保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里面有很多人在分享和推荐长期持有的小物件,打卡自己的生活,从一个爱囤货的重度懒癌慢慢转变为极简生活的实践者,体会到断舍离给自己带来的惊喜。观念决定行为。断舍离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内心的“执着”,对物欲的执着。要从观念上认识到,物欲是没有尽头的,不符合自身经济情况的消费习惯,也不会让你成为有钱人,时间和空间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我想起了从前看过的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女主小的时候家里乱糟糟的,她也习以为常,觉得别人家里也是这样的。直到学生时代的一次失恋,觉醒了丢东西的快感。在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后,搬去别的住处时,她发现真正需要的物品,只有区区几箱。后来的她变成了一个衣着简单,三餐朴素,热爱整理和打扫的人。
女主其实是一类人的代表,有点洁癖,有点强迫症。买东西上做减法,东西的质量上做加法。人际交往上不贪恋不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生活里减少精神上的灰色地带,读书的时候真在读书,和朋友聊天时真在分享心事,陪家人爱人时真在关心和倾听,保持头脑的清晰和简洁。
我看着收拾完毕亮堂堂的新房间,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