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节
包括两个节日。一是农历八月初三的阿婆节(灶头婆祖诞辰),二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文/刘付广富
灶神,为中国最古老的神灵,至少在春秋时代,人们就祭祀灶神了。可见人们祭灶神,是来源于对古老的火的崇拜。因此,《礼记·月令》说灶神为古代的火神祝融。但山底宗亲则认为灶神是女人,称灶头婆祖。
灶头婆祖(灶神)诞期是农历八月初三。火神本是大神,当然也能通天。所以每家每户都供奉灶神(灶头婆祖)。
东晋葛洪曾说过:“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去讲好话。灶神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此,《敬灶全书》上说:“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所以被灶君(灶头婆祖)举告者,大错则减寿三百天,小错也要折寿一百天。因此,世人都很虔诚地祭拜灶神。
尤其,八月初三是灶头婆祖的诞辰,祭拜就更隆重了。祭品除有猪肉、鸡、鱼、果品外,一定要有豆腐、糖揽糍(糖心糍)。尤其是糖揽糍,一定不可少缺。因为要给灶头婆祖一点甜头,她才肯为你上天讲好话,保平安。祭祀时,就对灶头婆祖(灶神)说:“灶头婆祖,今日是你的宝诞,现有供品三牲、米饭、素菜、美酒、清茶、果品,更有糖揽糍。你上天多奏好事,错事一笔带过,大事化小,小事(指错事)化无。保佑全家平安。”
所以灶头婆祖,必定会“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因此,八月初三阿婆节,山底宗亲必定隆重地祭祀灶神(灶头婆
祖)的。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或称为“仲秋节”。中秋节是全家庆团圆的佳节。据传,中秋节大概起源于唐代,小说《神仙感遇传》上,有记载。自唐玄宗夜游月宫的故事传开,中秋节赏月之风就普遍开来并渐成风俗而成节日了。
过去,穷人家难以享受月饼。因此,大多数人家,就用大肉芋、红芽芋的芋仔来煮芋头饭。在加入大米前,先捞起三海碗已煮熟的芋子,等到晚上拜月。因为芋头也是圆的,也象征着团圆。所以八月十五,平常人家,也称之为“芋饭节”。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圆,最明亮,所以也把它看成团圆的象征。故又称“团圆节”。这天晚上,家家拜祭月亮,祀品为月饼、方柿、西瓜、栗子、芋子之类的时令食品、果品了。
拜祭月亮是在家中天井进行的。在天井中,摆上八仙桌,桌上摆放茶酒、供品,点燃三支香,并作辑,向月亮祷告:“月亮姑,月亮姐,请你饮茶酒,吃月饼及供品,保佑我家永远团圆,平安幸福,人丁兴旺,富贵传扬。”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活动,就是拜月、赏月和吃月饼。家家户户吃月饼,月饼是圆的,象征全家团圆。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初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食品。后来人们才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赏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注:本文摘自民俗专家刘付广富所著《刘傅氏文化探索与研究》第五章节庆文化的第7篇《八月节》,首发于公众号“刘傅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