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起床,拉开窗帘,果然是祖先千年的观察积淀——清明时节雨纷纷。
今日,2024年4月4日,节气兼节日的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于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交节。其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周易》亦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便是“清明”得名的来由。
据传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起于周代。
其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则是与寒食节有关。直到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还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自汉武帝以来,推行的“独遵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治国理念大盛于世,所以自上层到民间,孝行的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可且遵行,因此拜扫祭祖之风十分兴盛。至唐玄宗时期,便把历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了“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之中,并下诏,规定寒食节扫墓为“五礼”之一,且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至此,清明节作为节日的雏形,开始形成。
到了宋元,清明节逐渐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活动精华,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核心的传统节日,进而便由原本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了取代寒食节。
源自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的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不尽相同,但均包括扫墓祭祖、踏青郊游这一基本主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