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从《诗经》《楚辞》、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文人墨客们和诗以歌,创作了一篇篇传世的佳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教育一直是儿童启蒙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从小我们就通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优美的古诗词,认识到了语言的韵律之美。
著名诗人、学者流沙河曾说:“诗词的音韵之美,小孩子说不清楚,但能感受,这种韵律的音乐美培养了小孩子对诗歌最初的兴趣。”有音韵之美的文字,孩子听了后自己就会感兴趣去背。
比如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编写的《笠翁对韵》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全书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声律和谐,对于孩子掌握诗歌知识和创作规律有很大帮助。
同一时期的清代学者车万育所撰的《声律启蒙》,也是这样一本音韵极美,用于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创作近体诗, 要求押平声韵。因此这两本书都是按《平水韵》中的平声三十韵分部分编。
虽然诗歌并非生活的必需品,但生活可以没有诗歌却不能没有诗意。
尤其现在的小孩因为手机网络的发达,早早就戴上厚厚的眼镜,这无疑对青少年发展是极其不健康的。
总觉得即使诗歌只存在生活极小一部分,但我们也不应该舍弃它。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会拿着手机刷视频还是会对诗歌朗朗上口、信手拈来取决于我们平时对于孩子行为影响的灌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