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真的不利于行

作者: 流浪地球sf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18:41 被阅读129次
    忠言逆耳,真的不利于行

    这一切,还是先从我看到的两篇文章说起吧。

    其实这两篇文章我都能理解

    其实第一篇文章比第二篇文章写得更为理性。但第一篇文章的标题确实会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尤其是“很多”这两个字。虽然文章描述的是社会现象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不过真的会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人。

    看过这两篇文章后,我又花了几十分钟时间,认真的看了下两篇文章下面的评论。评论嘛,自然是有支持,有反对的。不过我却发现评论里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

    要么是说别人的思想层次不行,所以无法理解。要么就是说别人思想阴暗变态,传播负能量。

    两者背后,其实都体现了某种优越感。一种是自认思想先进,别人无法理解自己思想的优越感。一种是道德层面的优越感。

    毫无疑问,人,需要优越感的满足。优越感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这种优越感,也会让我们产生偏见。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判断。

    虽然没有人是真的有恶意,都只不过是在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但是,为什么不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呢?表达方式,真的是很重要。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这篇《立论》。

    把一些现象归咎于劣根性,实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这个怎么评价呢?现实中,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要么是不会说话,要么就是一种恶意的诅咒。当然,鲁迅的这种说真话,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自己的态度:别人说假话是不对的,一种劣根性的表现。所以我要说真话。即使我说的真话,别人不爱听,但是我还是要坚持做自己,说真话。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那句流传甚广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中国历史上素来称颂的,往往就是那种一心为国的忠臣,直言敢谏、不畏生死的诤臣。比如说汲黯、魏徴、海瑞,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基本上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诤臣的直谏能不能被君王所采纳?直谏后的结局会如何?跟君王自身有很大关系。你要是遇到一个明君可能还好。你要是遇到一个昏君说不定就直接人头落地了。更何况,即使是明君,也会错杀大臣。

    所以说,忠言为什么一定就要逆耳呢?我们为什么,非要用一种别人不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别人接受那些我们想让他/她接受的东西呢?这未免太过固执,太不理性了。

    说真话,不一定就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心意毫无顾忌地说真话。说话是一种表达,是一种交流。那我们自然就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接受能力。我们之所以说真话,也是为了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不是吗?所以,我们说话一定要讲究策略。

    茅焦谏秦王的故事,放在这里当例子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亲政。随后太后的姘头嫪毐发动叛乱,秦王嬴政果断平叛,将嫪毐车裂并诛杀其家族,同时将自己同父异母的两个弟弟也杀死。对于自己的母亲,秦王嬴政不能处分,只好软禁起来。可是,幽禁母亲,也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许多大臣先后进谏,结果被处死的达27人之多。这个时候就没人敢进谏了。
    可是齐国人茅焦却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很幸运,没有直接被处决。只是收到了秦王使者的提醒警告。可是他的回复,也让秦王火冒三丈,大怒说:“这小子是故意来违背我的命令的,赶快准备一口大锅,我要煮了他!”说完后,秦王按剑端坐,气势汹汹地召见了茅焦。
    这个时候,茅焦是怎么做的呢?茅焦故意缓慢进殿,以减弱秦王的怒气。进去后,他也没有直接进谏,反而谈起了国家存亡的问题。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指出秦王幽禁母亲等行为对于秦国统一大业的不利之处。秦王深为震动,说:“以前的人,都是来指责我的。没有一个讲明这是事观天下统一的道理。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哪里有不听的道理?”于是秦王就采纳了茅焦的建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忠言逆耳,真的不利于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nn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