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悟
《十三邀》1 许知远对话马东

《十三邀》1 许知远对话马东

作者: 赵赵vivie | 来源:发表于2018-03-29 09:16 被阅读11次
《十三邀》1 许知远对话马东

      看过一集《十三邀》,有一些感触,借以聊表。

      关于人:我没有什么文化,看这节目才知道这个人。许知远,70年代生人,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作家、文化人。他的书没读过,他的愤怒批判也不了解,在此不表。单说节目中出现的他,有网友说访谈时候喝水喝酒都是许知远给自己的人设,故意营造的氛围和标志。我认为许知远是个羞涩的人,访谈中的他时不时喝口水、泯着嘴、皱着眉,可能他的思想、文字是犀利的,但是在《奇葩说》掌门马东的面前,他的对话思维不如对手敏捷,或许他设定好了对话是打太极,慢悠悠的你来我往,不料对方太过跳跃,每个问题都来个猝不及防。他想挖掘人悲观自我的一面,马东却说“我没那么自恋”,许知远尴尬一笑。他在对话中得到他想听到的答案了吗?未必,但是他必定会通过与拥有前线思维的马东对话,可以了解到,从表面看,这个世界已不是那个世界,有些人也已不是从前那些人。

      关于对话: 人必须有血有肉,但并不代表柴米油盐老公孩子就是你,我在成为这些角色之前首先是你自己。生活的本相是残缺,除去柴米油盐之外,还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这就要靠思考,所谓“意淫”,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你会“感受”到一些,思想上灵光一闪,但是说不出,不知道从何开口,因为欠缺“引子”,没有人能和你对话,引导你开放思想。对话,必须有对手。日常聊天不能算作对话,所以很多人平日说话比较少,也少在别人面前谈论日常,这些都是自己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人要接地气,不管思想怎么飞,始终要拉回地面吃饭睡觉工作。但是我们有脑有思维,追求致远纯真是本能。能找到谈话对手很难,知音难觅。

      关于归属: 因为在北京漂过三年,很喜欢那股子京腔,马东的京味儿特别浓,看这节目恍惚中记忆里有自己北漂的片段闪过,初到北京的时候,我就有过感受,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到了北京,物价高交通挤雾霾重,最后还是希望能扎根京城,那时候的我也会去798逛一逛艺术,也会去后海听夜场的吉他歌手,还在北京看了人生的第一场演唱会,那种想要扎根北京的期望,我觉得是归功于北京给人的归属感。早起走路10分钟到公交站,挤上公交车坐1站,然后挤上地铁,再转地铁,除了地铁再走15分钟到公司,不觉得累,也没有抱怨。北京的交通非常便利又便宜,当时租住在南三环,上班在东三环,同事们已婚未婚都是这样的方式上班下班,或许是没有追求,也没有负担,反而是一段很轻松的时光,发自内心的没有什么压力。离开北京之后也常会回忆,如果再让我选择,我还是愿意回去北京的。因为轻松、包容,也有人情味儿。节目里马东说,出国留学的几年,唯一的感受就是“被边缘化”,由于金钱的关系,融入不进西方社会,所有的一切西方国家的好,与他无关。而北京不会边缘化任何一个人,除非你自己边缘自己。是的,“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京城的温润、希望,会浸染进骨子里,走哪都让你怀念。

      关于文化:没文化的人可以谈论文化吗?马东说,以前是5%的人精致,所以文化也精致,现在是90%的人接触到文化,所以粗鄙很正常,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严重影响生活,不能避而不谈。这个时代会让人很爽,马东40多岁跟着90后、00后玩王者荣耀,那又怎样,娱乐自己是本能。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接受环境的变化,接受主流的变化,任何年纪都可以。区别在于,年纪大一点更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加容易找到娱乐自己的更适合的方式,更加不容易被娱乐,年纪大的人应该越加容易接受主流文化,因为你会知道,不管你变或者不变,世界总是在变,如果能等到文化轮回的那一天,你就可以淡淡一笑,就这东西,咱早就知道了!什么精致什么粗鄙,环境是包罗万象的,在此保持初心,也只有年纪大的人更容易呀!

    节目有些争议,会继续看下去,抛开许知远本人不说,访谈的对象是如何看待世界的,我想知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三邀》1 许知远对话马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np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