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观中国看天下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从马东「碾压」许知远,看少数派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从马东「碾压」许知远,看少数派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作者: 洞穴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7-09-03 17:32 被阅读1302次

| 洞主

在访谈节目《十三邀》第二季的第一期,许知远对话马东。在准锋相对的几组对答中,最终都以许知远哑口无言结束,十分尴尬。

比如这组对话,

许知远:你觉得(文化)有一种粗鄙化的倾向吗?

马东:粗鄙化?我知道你的出发点。

许知远:你当然知道。

马东:但是,我想问你的是,我们曾经精致化过吗?

许知远:我们曾经向往过精致化。

马东:我们每个时代都向往过精致化,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过。

表面上看,许知远败得一塌涂地,因为结论仿佛是,每个时代都没有所谓的精致,那粗鄙化也就无从谈起,是否粗鄙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但事实上,作为知识分子的许知远,想问同为知识分子的马东,你看到“屌丝”“小婊砸”等文化充斥在社会里,你就没有一丝反感,觉得不该这样吗?

其实采访过程中,许知远也一直在用别的方式,询问这个问题。但马东凭借一流的口才,舌灿莲花,在语言逻辑上,总是能绕开核心,指出对方提问本身就存在问题,到了无法回避的时候,他就坚决否认自己对这种“粗俗”文化的存在反感。

马东说,之所以对这个时代的文化没有一点儿抵触情绪,是因为“我没那么自恋”,言下之意是,你觉得社会文化不好,那是你自己太自恋,无法融入社会。

马东的一切回答在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每个时代“俗文化”确实都是主体。

唐诗高雅绝伦,但唐代 6000 多万人口,能读诗的只有 300 万- 400 万人,能写诗的只有几十万人,也就是说在 100 个人里,只有几个人具有创造高雅文化的能力,大多数人,认字尚且困难,只能构成社会的“粗俗”主体。

宋元明清也大同小异,在1949年之前,从各种数据来看,国人识字率都不会超过 20 % 。我们回顾历史,发现文化皆是高雅,其实是因为时代主体的“俗文化”,不会像经典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样被大力推崇,留下汗牛充栋的文本和资料。

每个时代的高雅内容再过耀眼,从数量上来说,都稀少得可怜,即使你穿越到唐朝,估计也很难马上看到一群人吟诗作对,相反,你会发现大家谈论的都是生活和生计问题。

在马东看来,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主动回顾历史,追求深刻、美与精致,绝大多数人就是在生活,这些人在生计问题解决之后,更多地是去寻求轻松愉悦的感受,而娱乐,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为什么过于接地气又充满欢乐的《奇葩说》能够大热,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然而,绝大多数人对“俗文化”的需求,并不能否认极少数人对“雅文化”的追求。

许知远作为少数派,他思考、写书,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很是难能可贵。可是,许知远的问题在于,他无法理解和包容大多数人对俗浅生活乐趣的需求;他的偏见在于,他觉得大多数人不该那样生活。

我曾在《现实荒原中的知识分子》一文中探讨过什么人可以被称为知识分子,以及知识分子是否应该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许知远和马东作为知识分子,都是合格的,至于知识分子是否要批判社会,那是他们的自由。

不管是真心所愿,还是为了赚大多数人的钱,马东以全然接受的态度,跟着众人脚步,融入了急速变化的社会。1968 年生人的马东在《奇葩说》和一大帮 80 后、90 后交流得热火朝天,坐电梯的时候,拿出手机,全神贯注地开一局王者荣耀。

截屏自访谈节目《十三邀》第二季第一期

再看许知远,他不屑于这个浮躁、肤浅的社会,他向大多数人开战——这源于他心里的理想主义和责任意识。

大多数人追求舒适和愉悦的现实生活,是一种价值观;极少数人追求深刻与精致的精神世界,是另一种价值观。二者无所谓对错,只不过在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前者的声音和力量透过网络和媒体,远远盖过后者。

马东和许知远的对话,本质上就是大众对小众的“碾压”。舆论当然会站在马东一方,同时将许知远骂个狗血喷头。当一个本来准备严肃拷问大众的人,却被大众的立场反击、吊打,他自然就会处于一种尴尬之中。

许知远如果能像梁文道一样明哲保身,身为极少数但几乎不去攻击大多数(至多是委婉地吐个槽),如果他能稍微装一下,迎合一下大多数的声音,他就会不被骂得如此之惨。

许知远是偏颇的,但他的批判意识十分可贵。

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批判分为两种,一种是批判权贵,一种是批判民众。

韩寒曾经总是批判权贵,他 2005 年开通博客,写了多年,受到众多民众追捧,博客浏览量破 6 亿。2012 年,韩寒在文章《我的2011》中,谈到自己从对权贵的批评中获得巨大赞誉,同时开始不自觉地迎合追随他的民众。后来韩寒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心翼翼,他开始觉得有些东西不太对了。

韩寒反思说,“一个好的写作者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可惜的是,此后韩寒从未用文章“杀戮群众”,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他不仅没有批判民众,也不再反对权贵。

许知远不同,他当然知道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才华,只要站在大多数民众一方,或者干脆不站队,那么都必然会保守赞誉,但他没有,他觉得那样“良心会不安”。

早在许知远的名作《时代的稻草人》一书中他就谈到,“人们不谈理想,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生活似乎不存在更高的意义”,他觉得追求物质和利益之上的精神,才有意义。

许知远批判民众的姿态,当然称不上正确。还是那句话,一种价值观无法否定另一种价值观;他的偏见和执拗,甚至让他囿于狭隘。但是,他敢于质疑大多数人的观念,给大多数人提供别样的另类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许知远是可敬的。

另外,可能你有所不知,他在台湾出版的《权力的诱惑》、《抗争者》、《伪装的盛世》,大尺度抨击权贵。《抗争者》一书中,有一半讲得都是囚徒,是大陆的禁忌。

我不知道许知远哪来的勇气。说实话,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许知远的名字消失了,并且无法从任何大众渠道了解到他,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许知远这类知识分子,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他的批判与抗争力量,对社会现实而言太过微不足道,他的所作所为,在结果上只能是一种徒劳。

这类知识分子在用力追寻,然后现实会让他感到无力和无奈,甚至像是众人眼中反复做着无用功的小丑。对他而言,这真是一种尴尬的处境。

然而,许知远敢于冒着舆论的“碾压”,甚至是未来的危险,发出声音,这种古代少数文人才拥有的风骨,至少是应该值得尊重的。

如说谁想用恶毒的语言谩骂许知远,我希望他闭嘴。

相关文章

  • 从马东「碾压」许知远,看少数派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文| 洞主 在访谈节目《十三邀》第二季的第一期,许知远对话马东。在准锋相对的几组对答中,最终都以许知远哑口无言结束...

  • “知识分子”的“出世”与“入世"

    数月前,随着《十三邀》节目中马东与许知远的尬聊,“知识分子”话题再一次被推上舆论场。马东、许知远、罗振宇,公共知识...

  • 人物 | 好疼的咪蒙

    前一段时间在节目《十三邀》中,许知远与马东的对谈,许知远问马东你对这个时代满意吗?马东笑说,“满意。”许知远再问“...

  • 花花日记1——沉默是表达者的宿命

    许知远和马东的采访视频已经过去了很久,在能言善辩的马东面前,结局当然是满脑子不合时宜嘴又笨拙的许知远被碾压,但今天...

  • 谈十三邀系列访谈

    许知远对话马东 马东提及的许老师你就关注那5%就好了,许知远并没真正理解马东,他还是想撬动那95%的人都追求5%。...

  • 不要试图改变别人,改变只能发自内心

    看了许知远和马东的谈话,我看到了一个真真切切油腻中年人,许知远一直在试图从马东嘴里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但是马东的回答...

  • 看许知远对话马东

    近期在网上看到很多评论《十三邀》的文章,带着好奇心就去看了看。 许知远与人对话的本身,就像是在规劝:你为什么要这样...

  • 现代精英文化与泛大众文化的碰撞思考

    前几天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特别是他和马东那一期,满屏都是大写的尴尬。我对马东的了解是从“奇葩说”开始,那是一个...

  • 《十三邀》--你看懂了吗?

    01 许知远是谁? 不知道。 因为喜欢看《奇葩说》,所以我收到了头条大数据推送的一篇标题文:“许知远马东尬聊,许知...

  • 看清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十三邀》中许知远采访马东的,马东对许知远说:“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另外95%的...

网友评论

  • 却_7149:物以稀为贵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行得通的
    洞穴笔记:@却_7149 值得思考!
  • 瘦晓白:尴尬吗?也许他并没有这么觉得。
    洞穴笔记:@瘦晓白 站在大众视角,许知远无疑是尴尬的。
  • 唐国盛:大众不会因为知识分子的几句话,几本书就接收观点并改变多少,年轻人连自己爹妈都不一定能听的进去的,在这个商业资本引导的网络媒体,有思想的年轻人不论网上的东西多糟糕,都会有自己的思辩,许知远就是这样的人。而那些达不到这个高度的人,也要娱乐开心,而且人畜无害。不上西天取经,可以在花果山,或是高老庄过几日。天蓬元帅不乐意干,还不让取媳妇吗。
    洞穴笔记:@唐国盛 这是一个碎片化极其严重的时代。一个群体完全无法理解另一个群体的所作所为,成为一种常态。认同许知远的会认同,不理解他的几乎永远也理解不了。
  • 56362a9605fa: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少一个马东不算什么, 但是应该有许知远, 哪怕只有一个, 存在
    洞穴笔记:@webwombat 很同意,世界因多种声音并存而立体、真实。
    56362a9605fa:@洞穴笔记 这个其实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我个人呢从来不看马东的节目, 看过几分钟吧, 实在看不下去, 只能说这套东西不适合我, 有很多人爱看, 那很好, 我想他的节目一定有让人喜欢的地方, 只不过我不喜欢而已; 许知远, 也许在他的有生之年都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附和, 那也很好, 他的存在, 作为一个标志, 标志着并不是只有马东这一类的人存在, 至少当时还有一种意见叫许知远, 这就够了.
    洞穴笔记:@webwombat 马东的意义在于,给当世的众多人带来感官上的欢乐与趣味;许知远的意义在于,给当世的部分人带来关于深邃、冥思、精致与美的精神追问。比起马东的《奇葩说》,许知远的部分作品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经典。
  • 塔塔2008:风骨,脊梁
  • 李修名:无论是否真的艺术,于当世人来说,迎合多数人口味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否则再高雅也只能抛之荒野。运气好点的能以独特曲风流行开,但艺人估计无福消受,比如梵高。
    我们说这是时代的悲哀,这悲哀可永远不为高雅看齐。
    洞穴笔记:@修名 有道理!追求通俗的大多数永远是现实世界的主角。当然,像梵高这种因超越时代而不被当世所容的情况,属于极少数中的极少数,也许与高雅还是通俗,关系不大。
  • 晨宁Chinadoll:上次去在清华读书的朋友那儿现场听过马东回答学生提问,实在睿智!~
    洞穴笔记:@晨宁Chinadoll 马东智商高得很,而且经历丰富也让他十分老辣。
  • ff050aca2749:他不懂先当孙子,在当爷爷。
    洞穴笔记:@恶魔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无用主要是指书生几乎没有改变社会的能力,但也不乏例外,而且书生的价值更大程度在于精神的指引。
    ff050aca2749:@洞穴笔记 所以他改变不了,文人愤慨,书生意气,很正直,很振奋人心,很无用。
    洞穴笔记:@恶魔人 一个不会在公众面前装的人,自然会承受舆论的重压。
  • e3a70195be6a:语言的尊重和自由

本文标题:从马东「碾压」许知远,看少数派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sj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