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全书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述,外篇、杂篇多为庄子后学所为。我们可能想当然的认为,既然内七篇是庄子亲笔,那么,对世人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内七篇。但南怀瑾认为:“《内篇》固然非常有名,但是大家忘记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却是《外篇》与《杂篇》,而不是《内篇》。”
南老的见解有一定道理,《庄子》内七篇多谈哲理,不大容易读,而外、杂篇浅显一些,容易理解,影响可能也就更大。但外、杂篇的文章不一定忠实的反映了内篇的思想,甚至某些章节观点偏颇,有可能把人带偏了,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比如《让王》篇,里面的一些寓言与庄子的本旨似乎颇有距离。
《让王》篇的源头,可能就是《逍遥游》中尧让天下与许由的寓言。这个寓言说,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出来了,小火把还有什么用?及时雨降下了,还用得着灌溉吗?先生只要即位,天下一定大治,请让我把天下让给您。”许由说:“你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这时我还要取代您,我是为了名位吗?名位只是实事的附着物,我难道想要这个附着物吗?小鸟要树林里筑巢,所需要的不过是一根树枝,土拨鼠到大河边喝水,所需要的不过是装满一个肚子。您请回吧,我要天下没什么用,厨师即使不肯下厨料理祭品,祭师也不会越位去代替他的职务。”
《让王》作了发挥,开篇就是尧让天下与许由和舜让天下与子州支伯的故事。许由和子州支伯以身体有病为由不接受。接着又讲舜让天下与善卷和舜让天下与石户之农的故事,善卷和石户之农推辞不受,分别逃到深山和海滨去了。
前两个寓言作者是想说明,天下虽然好,但不能为了天下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后两个寓言作者是想说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生活才是自然的生活。
这样的观点其实是违反庄子思想的。在《逍遥游》中,许由为什么不接受尧的让位,理由有二:一是因为尧已经治理好了天下,许由如果接受尧让天下,那么,许由没有治理天下之实而获得治理天下的名位,这是名不符实;二是人各有其职,治理天下是尧的本职工作,许由认为这不是自己的工作,即使尧不治理天下,自己也不能够越俎代庖。
《让王》篇开篇四个寓言及其结论有两个不妥之处。第一,因为自己身体有病而推辞天子之位,那么身体好就可以接受了么?而且篇中说:“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未免不合乎逻辑,如果可以利用天下之重来医治自己的疾病,增益自己的生命,不就可以接受天下之位了吗?第二,篇中善卷说:“我冬天穿皮衣,夏天穿葛布衣,春天耕种,秋天收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于是善卷躲入深山去了。此寓言的作者认为这就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其实,这是对庄子思想严重的误解。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善卷这样的行为只能算小隐。庄子的自然而然,并不是说一定要作隐士,而是随缘就化,不切都不执着,如果轮到我做官,我就做官,因故做不了官,我就不做官,在朝在野,都不要放在心上。这才叫自然而然。《让王》这几篇寓言的作者显然没有搞明白庄子的宗旨,把不自然的行为当做自然的行为。
《让王》篇还有几个寓言更荒唐,舜把天下让给北人无择,北人无择觉得受了污辱,因为竟然有人觉得自己贪恋天下!于是投河而死。汤把天下让给卞随,卞随也觉得受了污辱,于是投河而死。汤又把天下让给务光,务光也觉得受了污辱,也投河而死。
这是什么烂故事呀,《让王》篇开头不是说不能为了天下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吗?现在仅仅因别人让天下的一句空话,自己就投河而死,这是爱惜自己生命的行为吗?
这样前言不搭后语的故事,显然不是庄子亲笔。但这样的故事有很大的影响,一些所谓的名士比较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表现了名士们不慕名位、不媚权贵的清奇风骨。但说实在话,离庄子之意远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