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夏日中午见到雅典娜(Athena)的时候,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像刚睡醒似的。我和她聊了会她喜欢的音乐和电视节目,然后问她平时和朋友在一起会做些什么,她说:“我们去逛商场。”“你爸妈让你自己玩吗?”我问她,想起80年代我自己读高中的时代,很少有机会从爸妈的眼皮底下溜开自己和朋友们一起玩,“没有,我们和家人一起,妈妈哥哥弟弟一起,但我们只跟在我妈后面,只要隔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出现一下,告诉我妈我在哪就行。”
雅典娜和她的朋友们是德克萨斯州(Texas)休斯顿(Houston)的高中生,对于像她这样今天的青少年来说,社交方式的改变不仅仅是逛商场的时候只要在保持在妈妈周围就可以。她们使用手机的频率比面对面的相处还要高,她们最喜爱的沟通媒体是Snapchat——一个可以让用户发送阅后即焚照片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她们非常喜欢Snapchat里的宠物狗滤镜(dog filter)——在她们的头像上加上狗鼻子、狗耳朵的卡通形象,这样的快照对她们来说充满乐趣。“这太棒了——简直是世界最可爱的特效,” 雅典娜说。她们会每天到Snapchat上来自拍签到,这样可以累积更多的Snapstreaks等级,看到朋友特别搞笑的照片的时候,她们还会截屏留下来——当作以后要挟对方的把柄。
在放暑假的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是宅在房间里玩手机,雅典娜说,“我宁愿呆在房间里在手机上看Netflix(一个著名的音像作品租赁购买网站),也不想和家人呆一起,我暑假基本都是那样过的,和手机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和人在一起的时间。”她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除了iPad和iPhone,我们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接触生活。与人相比,我想我们更喜欢手机。”雅典娜说到。
i代人到来了。出生于1995年以后的这一代人,伴随他们成长的是智能手机,还没有上学就开始玩Instagram(一个著名的图片分享APP),完全没有经历过没有互联网的年代。
2007年iPhone上市,2010年iPad上市,2007年的青少年和2010年的高中生成为了最早一批i代人。在苹果公司的各种设备里,字母i代表互联网,而互联网开始商业化就是在1995年。如果要说这一代人有什么标签的话,iPhone应该最具代表性:根据2015年的全年市场调查,3/2的美国青少年拥有一台iPhone,对于一个商业产品来说,可以说是市场占有率的巅峰值。一个17岁的少年在接受杂志《美国女孩》(American Girls)的采访时说,“你得有一台iPhone,苹果公司就是你的整个青春期。”
智能手机在青少年中的绝对控制地位,迅速延伸到i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交生活到精神健康。他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代面临互联网全面侵入的一代人,一切就发生在他们那日夜握着手机的手上。不管他们的手上拿的是三星(Samsung)智能手机,还是Kindle的电子书,他们都是i代人(是的,即使是来自社会低层的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与社会上层的青少年一样多,这又形成智能手机带来的另一层效应)。青少年平均每天启动手机的频率达80次。
改变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科技化只是一方面。i代人中的字母i 还代表着把索取当作天经地义的个人主义,生来就有强烈的平等意识,同时勇于挑战传统的社会规划。他们生活在收入不平等的深度焦虑中,一心想着要干出一番实现财务自由的成功事业,人人都有强烈的“要”的意识。基于这一系列的影响,i代人与前代人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时间的花费方式上,行为上,对宗教的态度,对性生活的态度,对政治的态度等等,方方面面都存在巨大的不同。他们的社交方式更是全新的模式,拒绝传统社会里神圣的禁忌,渴望有不同的生活和职业体验。他们有着极度的不安全感,对未来的财务状态充满担忧,他们不能容忍性别的、种族的、性取向的等各种不平等。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是心理健康态度最糟糕的人群,从2011年开始青少年的抑郁症和自杀率都是直线飚升。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现在的小孩比以前的孩子成熟得更快,事实上与之相反的是,i代人成熟得更慢:现在18岁的孩子像以前15岁的孩子一样幼稚,13岁的孩子就像以前10岁的孩子。从生理上来说,现在的孩子比任何以往的孩子都更安全,而从心理上来说,现在的孩子更脆弱。
经过对60年代以来1100万全美国典型人口的调查,我发现i代人(最终延伸到我们所有人的身上)有10个重要的变化趋势:不急着长大(孩童期到青春期的过度期延长了);互联网(他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不再有亲身体验(他们大大降低了亲身社交体验);没有安全感(急剧上升的心理健康危机);信仰丢失(宗教被抛弃);选择性孤立(漠视公共事务但关心安全问题);财务危机感(对待工作的新态度);高不确定性(对性、亲密关系和孩子持新的态度);高包容度(接受不同,追求平等和言论自由);独立(独立的政治观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i代人是最佳的文化流行趋势观察点,因为虽然他们还很年轻,但已有能力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实践自己的行为。
我在密歇根大学念心理学博士的时候,那时才22岁,就开始研究代际文化变迁,到目前已近25年。那时候我聚集在我自己那一代——X代(Generation X,美国60后一代)的研究,与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美国二战后出生的一代)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每一代人都有着广泛层面的不同,包括行为上的、态度上的以及个性特征上,这一点在出生于80年代的千禧一代(Millennials)的身上表现尤其突出。这些研究结果最终形成了我2006年出版的图书《我一代》(Generation Me),那本书详细探讨了千禧一代与他们前辈的各种不同。大部分的代际变迁,比如X一代和千禧一代的变化,都是逐渐上升的趋势,经过一二十的缓慢发展后才变成一个稳定的新态度。我自己也已习惯这种像山峰曲线一样的成长过程,一步一步的改变慢慢爬升到顶峰,在这种模式里,文化的变迁先从一少部分年轻人身上开始,然后蔓延到大众群体。
但是,大约从2012年开始,我突然发现巨大的改变在青少年的身上一夜降临,他们的行为和精神状态像一座突然崛起的山峰,在座标轴上迅速飙升,又迅速消失,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过去数十年的变化。经过数年渐进的峰谷回落,急剧的上升峭壁在一瞬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纵观我整个代际变迁的研究数据——有些往回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都从来没有见过今天这样的巨变。
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些屏幕上的亮点只是特殊情況,一两年后就会消失。但它却并没有——这些趋势持续发展,最后形成从未有过的大潮流。随着我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深度挖掘,一个新模型出现了:绝大部分的巨变开始于2011年和2012年。这不可能是2008年的经济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引起的,它只持续了3年时间——从2007年到2009年。
后来我意识到了:2011年~2012年正是大规模美国人开始使用联网手机,也就是智能手机的年份,而完成这一改变的主角正是i代人。
如此大规模的代际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群思想和行为完全不同的年轻群体浮现出来,这些与邻居的千禧一代都不同的人正在成为未来成人社会的主角。我们都需要去了解这个群体,朋友和家人们要跟他们打交道,企业需要招聘新雇员,高校要教育指导新的学生,品牌商需要把产品卖给他们。同样i代人也需要了解自己,他们需要向长辈们解释自己对世事的理解以及产生不同观念的起因。
今天的代际变迁规模以及带来的影响正以前所未有的势态呈现。千禧一代和他们长辈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世界观的不同,千禧一代更聚集于他们自己而淡视社会规则(这也是“我一代”的由来)。但对于拿着智能手机长大的i代人来说,最大的区别在于时间消费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方式与前辈们有着彻底的区别。从某种层面来说,这是一场更底层的代际变迁,比千禧一代的变化更彻底。也许正是这个原因,i代人的变化看起来如此的突然和巨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