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简书上的创作,大部分都是写自己喜欢写的、自己想写的。
以前曾经纠结自己不会网文的套路,那些抓住注意力的,那些情节酷炫反转的,那些很能变现的,我开始觉得应该与时俱进,本来是准备花钱去学的。
但当有人告诉我做一件事要出于“喜欢”,这样才不会消耗,才不会疲劳,才可以长久,这样我们的心理才会越来越健康,否则无形中,自己的潜意识会被“伤到”后,我就不再纠结。当我看到陈春成描述他在豆瓣上的文章,曾经阅读量2,评论0的时候,我更是彻底释然了。
陈春成的文字是我最喜欢的,我常常遗憾他现在仅出了一本合集。虽然在网上看了,但我还是去把他的纸质书买来,每篇文章我都省着看,因为看完了没有其他可看。
我总是盼望他的新作能更早地出来,在此之前,我就只能把他的文章反复看,看了一遍又一遍,一个字一个句都不放过,每字每句都给我带来无尽的享受。
即使如他,过去也在网络的大众面前那样不受待见,我那自己都尚觉还很拙劣的文字文风,又夫复何求?那就继续埋头写,也许有一天能写出自己满意的文字。也因为此,我彻底放弃了学习套路网文的计划,也节约了几大千,哈哈哈!
写我之所想,写我之所爱,层次也就那样,不标高自己,不人设自己,尽量诚实地做自己,就行了,喜欢的人肯定喜欢,不喜欢的人肯定不喜欢。如果恰恰有一篇也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欢,那就是惊喜,就是嘉奖了!
来到简书后,我发现简书这个平台非常好的地方就是,还保留着一些不仅仅是迎合市场口味的部分,这是最为珍贵的,也许此即是很多创作者留在这个平台的原因。简书就是这样一个照顾着创作原生态的摇篮,一个孵化器,我相信很多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将在简书上某些作者中产出!因为伟大的作品一定不是那种套路网文,让读者一看就放不下,但是看完了什么也没留下的作品。
但是在简书,同样也有写文立意的问题,你写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或社会的正能量,估计受众面更广,不然也就是一个生僻的角度,小众的受众。这是一个规律,一个自然现象。
关键问题来了,你“爱不爱?”你是不是想要得到这种结果?是不是只要得到大家的喜欢,你就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如果这就是你内在的呼唤,那就没问题。读者就是消费者,你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端出适口消费者的菜肴,照顾他们的喜好,让他们爽到,你自然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作家。
但还有一种人,如果关心大众爽点,要喜好大众的喜好,诸如此类并不是他真心想去写的,不是他出于“喜欢”去写的,他自己的内心就会“伤到”,在一种裹挟中去创作,他最终会被“伤到”,因为他没有照顾自己的感受!那么我觉得他就应该改变,还是诚实地安守自己的“喜欢”,这样至少自己的心灵能被滋养到。当然,他也得接受自己不能为大众喜欢的事实,有时候,照顾了自己的喜欢,就照顾不了别人的喜欢。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与自己的喜欢是一样的,那就很好了。
很多做善事的人最后得了严重的疾病,让人发出“好人没好报”的感叹,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忽略了自己,他去“爱”了别人,却没有“爱”自己,他不知道爱不了自己的人,是不能真正做到爱别人的。他满足于别人的赞美和歌颂,却没有照顾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不是他的“Felling
Tone”,不是他内心真正的呼唤,那么他活在别人的肯定中,就是一种代偿反应,就会把负能量不断地堆积在自己身上,直至从身体层面爆发。
当然我不是说做好事一定会这样啊,还是那句话,如果做好事就是你的“Felling Tone”,就是你内在真正的呼唤,那就是没问题的,那就是滋养你的。
只有能真正滋养自己的,才是能滋养别人的!没有照顾好自己,就觉得可以照顾好别人,我觉得是行不通的,至少在能量层面是如此。
陈春成说他没有经历艰难痛苦地写作过,也不太能理解写作是一种救赎,或者抗争,或者一种和解这类说法,目前和它的关系还是享受,希望是无止境的享受。我希望亦如此!
能照顾好自己的心灵,已经是一件足够伟大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