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引用自帕萃丝.埃文斯的《不要用爱控制我》。她用这个故事来论述被动式人格分裂是父母对孩子不断的心理扭曲造成的。我觉得从这对母女的对话中也可以给我们的育儿道路上一些思考。
贝蒂与她的女儿来到咖啡馆,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
“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道。
“我想要香草的。”女儿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女儿说。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妈妈说。
“不,我就要香草的” 女儿说。
“你怎么会想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妈妈说。
“我现在想吃香草的。”女儿说。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她妈妈说。
贝蒂表面上是在问她女儿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冰淇淋,似乎是在尊重她的意愿。但当她女儿回答的并不是巧克力口味时,她开始否认女儿的选择。反复强调女儿应该吃巧克力的。而她女儿立场也很坚定,最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没有被她妈妈的独断专行而妥协。
看到这则故事时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小到剪头发,大到升学择校,我都接受了父母的判断而放弃了自我。
我没有勇气对父母说“不“,因为当我跟他们分享我内心的想法时,得到的回应不是被否认就是被忽略。而自己也觉得既然自己的选择不被父母接受,那也许就是不好的。
2
两年前,我怀孕了。或是因为身体激素变化,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我的情绪波动异常大。就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心理学,心理学知识引导我向自己找原因,向原生家庭找原因。学习的过程也是在慢慢自我治愈的过程。我开始明白自己为什么有情绪,事情为什么会往那个方向发展等等。虽然有意识了,但我并没有能力改变现状。
我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思维跟行为。
3
现在,我女儿雪梨1岁3个月,她开始愈发自立,过去完全依赖我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她甚至开始对我说“不“,开始拒绝我。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还真的有点难过。比如:在她不想吃饭的时候,我会强烈要求她再吃一些,以免迟点肚子饿。可她就是不听,坚持不吃,并反抗想跳下安全座椅。
我所说的难过是因为我认为吃饭是对她好,而她不“领情“。甚至有时我会因为吃饭问题有几分烦燥,吼她几句。
事后静下来想想,自己这种“对她好“的行为就是在强迫她。她应该知道自己的饱饿情况,如果她拒绝,那也许就是她真的不饿。或者真的不想吃,因为我做的饭不好吃(捂脸)。我应该尊重她的意愿,也应该为她拒绝我而感到骄傲。
记得我6岁那年的某一天,晚饭期间妈妈让我多吃点,我明明知道自己已经吃饱了,也告知了妈妈。但是因妈妈说不能浪费粮食让我全部吃完,而我也没有勇气拒绝,最后胃痛难受一整晚。
而现在雪梨才1岁多,她可以拒绝我,我应该允许她这么做,为的是她日后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委曲求全,不随波逐流。
4
李雪在她的《遇过一个人》书中有一个这样的章节:拒绝,不等于伤害。
拒绝应是只对事,不对人。应是直接,单纯,不带评判色彩。
即是说当我们拒绝一个人的某个要求时,可以直接say no, 不需要过多解释原因以求心安。比如有一次我朋友找我借钱,我不想借,但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还是要解释一大堆理由。因为我内心认同,拒绝等于伤害了感情。
这点我们真的应该向孩子学习。
雪梨在拒绝我之后,还会继续跟我快乐玩耍。而我也学会拒绝她,比如,当她将没有吃完的香蕉递到我嘴边并示意让我吃掉时,我会说:“妈妈不吃“。然后引导她将香蕉丢到垃圾箱后,我们又可以继续愉快玩耍。
写到这里,忍不住感叹育儿确确实实是为人父母的自我修行。从女儿拒绝我这件事上,我学习到了拒绝的重要性。
5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拒绝也是维护自己界限的一种方式。
雪梨3个月大的时候,我带她去见一位外国友人,整个过程她都不笑。而我也通谷地认为孩子应该对他笑,因为大家都喜欢爱笑的孩子。我甚至向我朋友解释说:”我宝贝她不爱笑…” ,还没有说完有朋友就接着说了一句:“she is a girl, she doesn’t have to smile to everyone.” (她是个女孩子,她不需要对每个人都笑。)
我当时停了几秒才get 到朋友的意思,并深深认同。他真的是在点醒我,我都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惭愧。
其实不只是女孩,男孩一样,都应该做到不强迫,不说教。让孩子做他想做的,让他建立自我和边界意识。
我想每位家长都跟我一样,都想保护孩子的一生不受侵犯。不论是精神上,情感上,还有身体上的侵犯。
但现实是我们不可能一直陪在她身边,她也不可能只与她的家人相处。她会独自去上学,会只身步入社会。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小教会她如何拒绝,从允许她拒绝亲妈开始,帮助她建立自己的界限,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更是要守住身体上的边界。鼓励她坚定自己的立场。培养她敢于拒绝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