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请与请吃,在中国自古至今都有很讲究的规矩,不过时代变迁快到猝不及防,在我这一茬朋友中早成了随意乱象。
昨晚刚吃了老同学一顿,这一顿典型的“谁提议,谁负责”,没有人觉得有何不妥。虽然多数时候我们都惯性AA,但因为聚会小型就不拘了。推杯换盏中都是对前史的回忆,对过去的点滴不厌其烦地砸吧咀嚼,因过去了20多年了,乱点鸳鸯的模糊记忆在所难免,一律在嘻哈间让事情做实,栽在几个个性开朗的人头上。
同学聚会禁带家属倒是我们多年的共识,总有些许老婆们非要跟来,结果都是弄个无聊气恼,既听不明白我们说什么,又对我们的刻意栽赃陷害格外当真。
中午吃饭和朋友聊起聚会,她说起一个大老板同学每次都主动吆喝请客,却在一次醉酒后对请客一事反复念叨,内容是同学们花了他很多。她说起这事很生气,说从那以后都AA,否则拒不举办。我倒是觉得可乐,如果我有同学这样,恐怕他以后得花更多,否则直接不带他玩儿了。
我和朋友对话如下:
“哇!他次次请客还不让人家大声点吗?”
“切,谁又不缺那点钱,很稀罕啊!”
“他格外大方,要点格外的对待也很平常嘛”
“他那态度就好像请个客我们就得听他的,一切都他说了算才得!”
“那你们到底啥事情迁就他了呢?”
“没有,就是不爽,以后都要AA”
“如果是我,我捧他到天上去,让他继续”
“哼!不和你说了,反正我就是要AA”
我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我们那一票能老聚在一起的,对这类事情都不讲究,碰上太较真儿的,要么就迁就他一把,要么他下次估计自己也不出现了。一群开惯玩笑的其实大都懂察言观色,吃的餐贵了,总会有人跳出来说这餐A咯,吃得家常,谁爱买就买咯,也没有见商量过。
大约是我幸运吧,我的初中同学大学同学都是这样子,高中同学倒是几乎不聚会,能说在一起的少,就不成局了。
现在的同事客户亲戚朋友几乎同上,按老人家们说的话叫做“没规矩”,按我们自己说的话叫做“随便啦”。生活本就鸡毛蒜皮,鸡零狗碎,吃个饭就图个乐呵,A与不A,心里有账就好。
总有天性大方的,也有抠门的;有事事讲公平的,也有吃亏是福论调的;有爱制造氛围的,也有爱当听众的……这不是很好吗?凑在一起刚好一锅炖出个“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