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犹如故人归

犹如故人归

作者: 薛白衣 | 来源:发表于2024-04-15 19:20 被阅读0次

其一关于吴兴郡

父亲怏怏将清明扫墓的任务交给我和侄子。他语气略带讪讪地说,我老了,高处爬不动。过时节的这些规矩你们也是时候学起来了。清明前后一连多天阴雨,山间小路因此烂滑得很。点上香纸蜡烛祭拜后,我们俩一个给坟墓清除新树杂草,一个去贴标纸。香纸燃烧的空挡,二人相顾无言。故去长辈的几个坟墓近些年修葺过,重新刻了碑。碑上刻着我们这些后辈的名字。墓碑的右侧竖写一列字,吴兴郡人士。从前我没注意到这小小的细节。

依稀记着吴兴郡应该是浙江湖州一带。现在湖州市尚有吴兴区。如果按古称,我们这一带应该是信州才是,离湖州隔着近千里的距离。难道古代吴兴郡的辖制范围跨越这么大么?于是顺手在网上查了下,古吴兴郡大约是在湖州,无锡,宜兴一带,往西到临安昌化,往南到德清余杭,离信州确实尚远。吴兴郡建制始于三国东吴时期,至隋朝废弃,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我关于吴兴郡最初的印象,来自幼时电视播放过的《珍珠传奇》。这部台湾剧播放时我还未入学念书,当时看得津津有味,却又懵懵懂懂。隐约记得其中几个情节,如高力士的义女唤作高彩云,同女主沈珍珠长得一模一样,会武功,假扮珍珠引开坏人以至被箭射死,又如结局时珍珠坐船离开,辞别李豫和儿子。女主沈珍珠便是吴兴郡人士,因为电视主题曲里有“兰心蕙质出名门,吴兴才女沈珍珠”这样的歌句。

扫墓回家后向父亲问起吴兴郡一事。我那百晓生父亲说,我们的姓氏最初是沈姓为避祸乱改过来的,沈字去了三点水,便是一个尤字。先人最初是从吴兴郡迁出,乡里尤姓民众逝世后自然要写明自己原籍仍属吴兴。至于是多古的事情,父亲不清楚,但他笃定祖祖辈辈向来都是这么说的。呃,敢情我同大唐的睿真皇后沈珍珠还能扯上这么一点点关系。我们这一支的祖辈,大约便是来自吴兴沈氏,那个出过沈腰潘鬓的吴兴沈氏。以往看湖州,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与我无关的城市。往后再看湖州,约莫是会带有一丝异样情愫,因为这是一个在我身故后会刻上墓碑的一个城市啊!

其二关于崇安

现在说起崇安这个地方,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所以在说崇安之前,我想先讲一个和崇安不搭界的小段子。十多年前我居住在杭州城北的一个小区。一天去小区物业办事,碰上物业正在招募保洁。有个阿嬷也来应聘。物业经理问她是哪里人,阿嬷用方言说自己是“崇钦”人。经理没听清楚又继续问,哪个崇钦?阿嬷着急又说,崇钦崇钦,四川崇钦撒。

四川有个叫崇钦的地方?

有,吃火锅的崇钦嘛。你四川崇钦都不晓得吗?

后来有听懂阿嬷方言的人过来解释,阿嬷是重庆人。重庆于九七年方被批准直辖。在阿嬷的认知里,重庆当然是四川的重庆撒。所以说,如果你不知道崇安这个地方也不算稀奇事。就像问我母亲是否知道武夷山市,她肯定说不知道。但如果说起崇安,她可以娓娓道来说上几个钟头。

崇安是福建省的那个崇安,与江西上饶相邻,离吾乡不算很远。若干年前崇安县改制更名为武夷山市。现在网络上搜索崇安,它便只是武夷山市中的一个街道名。每当母亲决意忆苦思甜或是鞭策我上进的时候,她大抵会讲她在崇安采茶的经历。开头的第一句话总是“那年我肚里还怀着你”,随之展开的是与乡里计生办斗智斗勇的故事。怀有孩子或超生未结扎的人家轮流派人在村口放哨,看到计生办的人过来则赶紧回村通风报信。大肚婆们闻讯马上躲进高粱地。在母亲的讲述中总是一派鸡飞狗跳哭天抢地的景象,计生办的人都是恶狠狠的,即使抓不到人也要耍一通威风,不把瓦屋捅几个窟窿断然不肯离开。几番折腾下来,母亲便决定与别人一起去崇安采茶,主要原因是为了逃计划,其次是补贴家用。

“每天从天光忙到天黑。中午就随便吃点干粮。好长时间吃不到油脂。回去的时候顺路去上饶看你们姨婆。姨婆烧了一桌好菜招待,太好吃了,吃得我上吐下泻。太久没吃油脂,一下子肚子受不住”。

我参加工作后曾有一年去武夷山参加会议。会后匆匆游览天游峰,在九曲溪乘了竹筏。当时还没反应过来武夷山市便是从前的崇安县,只是觉得同其它名山大川相比,武夷山算不上十分明艳动人,只是小家碧玉一般的秀丽。换做现在再游武夷山,我定是要分辨一下那边的茶山上是否还有我母亲微微臃肿的身影。在母亲的讲述里自是没有出现过天游峰或九曲溪这些地方。她在整个采茶季里都没走出过茶山。那段经历是她青壮年时期仅有的一次远行。一直要到许多年后我定居杭州,她才有机会随我们去往一些更远的地方。

其三关于惠州

在读“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之前,我便知道了惠州。就像我从未去过浦城但并不妨碍我知道浦城这个地方并对它怀抱感情一样。在母亲忆往昔讲她去崇安采茶的间歇,父亲会同我们讲他年轻时去浦城拉煤赚工分的经历。从浦城到吾乡有百多里路,父亲和同伴依靠人力将几百斤煤运回。

我从未去过惠州。只是在九十年代初的那几年里,我往惠州寄过许多封信。孩童时光是人生中流逝最缓慢的一段,几年的光阴似乎能抵上现今的十数年,所以印象里总觉着那些年往惠州寄了许许多多的信。每封信的开头都一样,“亲爱的姐姐你好,你寄来的信我们已经收到”。

家姐长我八岁。长姐如母。年长的姐姐带大年幼的弟妹——这样的情况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尤为普遍。我方六岁,家姐便辍学随乡亲外出务工。那时家姐才刚读完小学。其实家姐的功课不错,但因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又因着身为长女的体恤懂事,就这样随便地辍学了。我七虚岁入学以后,开始同家姐往来通信。遇上不会写的字便去请教隔壁邻居,如果来不及那就标示拼音。我寄信的内容大抵是报平安以及家里近况,偶尔夹杂一段给姐姐的悄悄话。短短一页纸头都是些流水账般的话,稚气无比,但每个字是端正的。家姐来信会提及她在惠州那边发生的事情,也会叮嘱我认真学习,更多的是关于她每个月的出工情况以及工资收入。犹记得有信写着“这个月出工不多,工资只结450元。我向XXX借了50元,凑够500元。下月再想办法还她。钱已汇出,你们注意查收”。待到下月来信约莫又会写着“这个月加班较多,工资结600元。还上月借XXX的50元。这个月还寄500元回家。钱已汇出,你们注意查收”。因母亲不识字,这些信我还要逐字念给她听。我虽年幼,但已经知道家姐在外面的诸多不容易,念到这般字句时便忍不住痛心哽咽。

有时随信寄到的还有一两张相片。在照相馆花哨的背景墙前,年轻的姐姐笑靥如花,亭亭玉立。前年国庆节我计划去惠州游玩,欲邀家姐同往。家姐因有事推拒,我最后也因变化去了别处。多年后聊起在惠州的那段过往,家姐说,她们一群小姑娘当时在惠州压根没时间玩,都想着怎么多干点活。她们顶爱做的一件事是结伴去照相馆拍相片。外出游玩过算是景点的只有惠州西湖,至于巽寮湾一类,那是听也没听说过——是的,惠州也有个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我最早知道的是惠州西湖。

当年的收信地址是惠州市惠城区的华荣制衣厂。现在网络上搜寻这个地址,已经杳无踪迹。隔着三十余年的光阴,厂子估计早就关闭。我至今仍未去过惠州,但并不妨碍我对它怀抱感情。我想总有一天我会去探寻它。现下交通便利,我并不着急。

相关文章

  • 犹如故人归

    手动提示:各位最好搜索一下刘昕的 残忍的缠绵这首歌曲。非常配此文。尤其以下这句话【笑容浅浅穿着旧白色衬衫,犹如曾经...

  • 犹如故人归

    几年之后,回归的某姑娘,意犹未尽起身带风,拎起酒杯说祝酒词。 余光里隔壁桌,那个双鱼座的女生与刚表演完下台的男生,...

  • 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还记得 ,我与你那短暂的一面之缘,我想把它写下来。 你的名字叫珲春!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在广袤的东...

  • 犹如故人归

    在这个大男孩来到中国的第五年里,我们终于兜兜转转相识了。相遇都是猝不及防。 一个热得让人发狂的夏日,6月10日...

  • 犹如故人归

    重逢 ,也许是久别重逢,是越过越冷月寒风,披荆斩棘,是失而复得的幸福。 岁月逝去,悄然无声,未来轻...

  • 犹如故人归

    (一) 当看到那句“我抽烟我喝酒我纹身我打架,但我仍是个好女孩”在各大社交网站疯转的时候,徐泽满脑子只剩下“呵呵”...

  • 犹如故人归

    想了很久,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看书呢,尤其是小说。 今天看的这本,倒是给我了一些启发。 我喜欢看故事,...

  • 犹如故人归

    下午翻自己的手机相册,一万五千多的照片。 太多了,几乎都是花草树木天空白云。一路删除过去。 一直不舍得去删除,总觉...

  • 朋友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 第一次加入简书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犹如故人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wd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