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论 如何解决神经症冲突
>> 他与别人的互动方式,是基于迫切的需要和对利害关系的判断所做出的,而不是依照他的真实意愿和真情实感做出的。他愿意或不愿意,喜欢或不喜欢,相信或不相信,都不是他真实意志的表达,他需要时时刻刻对别人保持警惕,并且在应对别人时,哪种方式对自己的伤害最小,他就使用哪种方式。
>> 拥有所有人都有的自豪感;被绝望笼罩;他以紧张而带有敌意的姿态看待他人——最初是警惕,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深切的憎恨;疏远他人,疏离自我。
>> 第一个步骤是,针对患者为了解决冲突所做的无意识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他的整个人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行详细研究。
>> 只需要研究他的主要倾向、理想化形象和外化作用对他造成的影响等就够了。
>> 第二个步骤才是处理冲突本身。这一步骤除了要帮助患者认识到冲突的大致情况,还要让他们明白冲突对他们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如何造成的这些影响。换句话说,分析师既要让患者了解这些相互矛盾的倾向,还要让他们谅解冲突所造成的后果,也即在具体的事例中两种矛盾的态度是怎样相互干扰的。
>> 还应该向患者解释清楚,他企图达成的妥协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是分析工作第二个步骤的任务之一。
>> 分析师所做的任何解释,都应该对患者有益;并且应该是无害的。换言之,分析师在进行分析时,必须时刻警醒自己注意两点:此时此刻让患者了解真相,他能否承受得住?我的解释对他有没有好处,是否能促使他进行建设性的思考?
>> 我们拥有的只有一项最基本的指导方针:只有在患者的态度上有了明确的变化后,我们才可以放心地与他探讨他的某些问题。
>> 分析师所要分析的主要内容不是冲突本身,而是患者为了解决冲突所采取的那些策略。分析师应该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帮助患者明白这一点。
>> 我们不能指望患者在还没有放弃他的防御策略之前就对他的冲突表现出兴趣,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况且彼时彼刻他还在无意识地依赖着它们。
>> 理想化形象通常是患者唯一感到真实的东西。不仅如此,理想化形象还可能是唯一能使患者得到自尊的因素,而他依靠这一形象避免了在自卑中沉沦。在拆除患者的理想化形象之前,必须先让他获得一定程度的现实性力量,否则他无法忍受由此带来的挫折。
>> 至于施虐倾向,在分析过程的早期就试图修正它,不会取得任何成果。
>> 当患者的绝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时,我们才能进行这一步的分析,这是因为,患者无意识地认为他只能活在这种替代性的生活中时,他是绝不会心平气和地跟分析师来研究自己的施虐倾向的。
>> 对他来说,绝望意味着自怜自艾,而这是他最鄙视的东西,另外,承认绝望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因此他显然不可能承认自己有绝望这种东西。
>> 某些情况下,比如患者坚决维护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同时外化情况也很严重,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患者简直无法容忍自己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这些情况下,分析初期所能触碰的问题极其有限。要是分析师察觉到了这种状况,就应该尽量避免做出任何像“问题是患者自己造成的”这一类暗示,哪怕是最委婉的暗示也不要做,否则就会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 最开始的不愿和人起冲突,以及逆来顺受,发展到后来可能就演变成对情感的病态需求了。
>> 如果患者总是提及让他感到屈辱的经历,并且害怕分析师也会以类似的态度对待他,那么分析师就应该立马想到,他首先应该做的,是帮助患者不那么惧怕羞辱。分析师可以针对彼时彼刻患者最显著的恐惧进行分析,将患者恐惧的根源解释给他听,
>> 患者认为不与别人起冲突,是一种圣人的品质。
>> 在分析过程中,任何一种神经症态度或冲突,都应该与患者的整个人格相联系进行理解。这就是我们称之为深入研讨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使患者意识到他的特定倾向或冲突的所有公开或隐藏的表现,帮助他认识它们的强迫性本质,使他能够认识那种倾向或冲突所具备的主观价值,以及所能造成的不利后果。
>> 当患者意识到某一种神经症的特异表现时,通常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它是怎么产生的?” 而不是直面它。他希望只要追溯到问题出现的源头,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他的这种希望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分析医生必须把他拉回来,不让他逃遁到过去之中,而要让他了解那种特异表现本身,包括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他对它的态度,以及他使用了何种方法来掩盖它。
>> 如果我们注意到的是患者的全能感,那么,仅仅使患者认识到自己有这种感觉还远远不够。他必须看到,他从早到晚都在为自己制定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比如,他认为他有能力飞速写出一篇复杂的论文,他希望自己尽管疲惫不堪也能思路敏捷,一蹴而就。在分析过程中他刚对问题一瞥,便以为可以解决它。
>> 患者还必须认识到,他是身不由己地被驱赶着行动,受制于特定的倾向,尽管他本人的意愿或利益不需要他那样做,甚至需要的刚好是相反的态度。他必须认识到,这种强迫性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会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
>> 想要认识到某种倾向的强迫性,就有必要认识该倾向受挫时患者的反应。
>> 假如出现的倾向关涉到患者对温情的需要,那么,患者应该看到,在出现任何受拒或友谊减弱的迹象时,他便惊恐地感到完了,即使那种迹象极轻微,即使那位友人本来就对他没有多么重要。
>> 没有哪一种神经症倾向或冲突只是过去历史的遗迹,就像某种痼癖一样,一旦形成就永远改不掉。我们可以确信,一切倾向或冲突都是由当前的性格结构所包含的需求所决定的。而目前仍旧发挥作用的因素是我们所要攻克的最关键的难关,至于认识到过去为什么会出现某一神经症特异表现,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并非主要价值。
>> 患者所表现出的冲突是自我鄙夷倾向与对成功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分析师就应该知道,这是施虐倾向的倒错所固有的极度压抑的结果。患者必须看到,他每次表现出自己的谦逊时都会感到自己很可鄙,同时对他所奉承的人带有忌恨;而另一方面,他每次挫败了别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危险,而且担心遭到别人的报复。
>> 患者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且知道自己有能力不受它们的伤害时,他就能够感觉到他的依赖、愤怒和苛求正在减少,其敌意自然也会越来越少。
>> 绝望的缓解是敌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只要内心变得强大,就不会总是觉得受到他人的威胁了。有很多原因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比如,以前的他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别人身上,而现在将它还给了自己,于是他变得积极向上,自发主动,且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从前用来抑制自己的心力如今有了正确的用武之地,以前被抑郁、自卑、恐惧和绝望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现在这些负面因素对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他能释放出的潜能会与日俱增。以前他盲目顺从,盲目敌视他人,或肆无忌惮地发泄施虐冲动,而今理智的宽容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 患者不再觉得孤立无助,也不再盲目地对抗、支配和疏远他人,他的内心越来越强大,不会再觉得他人是自己的威胁,而是觉得完全能够与他们友善相处。他的自卑感会随着外化的减少而减轻,于是,他与自己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与那些对他有敌意、令他厌恶的人平起平坐时,他自然不愿意委屈自己或割让自己的权益。如果一个人内心足够强大,毫不缺乏安全感,即便和他人在一起生活或工作也不必顾虑自己的才能被掩盖,他还有什么必要苛求权力和名望呢?如果一个人有爱的能力,自信有足够魅力应对竞争,那他自然也不会对别人退避三舍了。
>> 解决内心冲突并非只有分析疗法这一种方法。最好的“分析师”其实就是生活本身,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来完善自己的人格。
>> 我们的分析治疗工作就有了更多的任务要做。我们要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鼓励他培养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和对自己负责的能力,让他有勇气承担后果,有勇气扛起责任。除此之外,还要鼓励他愿意为了他人而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他认识到这些义务的价值,如对自己的父母、子女、朋友、同事、下属的义务,对小到社区大到国家的义务。
>> 帮助患者获得内心的真正独立。这意味着他既不盲目顺从,也不轻蔑他人的理想和观念;还意味着患者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切实践行它们;还意味着与别人交往时,要尊重对方的个性和权利,保持人格上的平等,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精神。
>> 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唤醒内在感情源泉”,也就是觉醒真情实感,重焕活力。这些感情包括喜爱、憎恨、快乐、悲伤、惧怕、希望,等等。这一目标的宗旨是,让患者有能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有能力控制它们。
一段关系,代表着一种目的。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彼此联系在了一起,这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因为人类天生就有与他人分享经历的愿望。我们向对方敞开心灵,相互理解和包容,在合二为一的生活中分享彼此的快乐,满足彼此的心愿。
用一个更全面的定义来概括治疗目标就是:实现内在的完整。这一含义是:所有感情都是真情实感;卸下所有伪装;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工作、理想和感情中。想要接近这一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冲突。
2023/1/19 发表想法
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工作、理想和感情中。概括得太好了。这也确实很难做到啊。
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