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奶酪
草原上的零食
奶酪,是哈萨克人的零食,原本只是为了解决剩余的鲜奶,最终却成就了一种美味。它需要被草原的风吹拂,在强烈的阳光下晾晒,再随着蒙古包四处流浪……
晾晒在芨芨草席子上的奶酪,在牧民的手中翻动着,静候着美食终成的那一刹。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手工制作,新疆奶酪对鲜奶的品质要求极高,成品自然浓香扑鼻。
白净脸上总是笑容灿烂的艾丁,出生在新疆塔城裕民县牧区,是我要好的哈萨克族朋友。由于想要了解新疆奶酪,我去拜访了刚从外地学习回来的他。艾丁说:那是哈萨克牧民的零食,牧区人们叫它苦勒提,干儿子的意思。
说到哈萨克人与奶疙瘩的情结,艾丁笑着从西装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精致的口香糖盒子,里面都是切成小颗的酸奶疙瘩。他说:“这是远古先辈传下来的我们哈萨克人的宝贝,出差带着它,全世界就没有水土不服的地方。”
实际上,奶疙瘩有两种,一种是甜奶疙瘩,一种是酸奶疙瘩。艾丁小时候最喜欢新鲜的奶疙瘩,吃起来又松软又油香,最关键的是它能果腹顶饿。在牧区,哈萨克人除了自己食用外,还用来招待客人。如果是第一次到牧区的客人,友善的哈萨克牧民还常把奶疙瘩作为馈赠礼品。冬季,哈萨克牧民,还会把酸奶疙瘩当成常用的调味品,放在面条里。
在艾丁的回忆里,奶疙瘩总是和奶奶的身影联系在一起。天蒙蒙亮,奶奶就起来,挤出新鲜的牛奶。静候几天,新鲜的牛奶便发酵成酸奶。此时奶奶会舀出一盆给全家人喝,剩下的酸奶倒入锅里慢慢熬,一边熬煮,还要一边搅拌,需要极大的耐心。待水份蒸发得差不多,奶奶便会将粘稠的酸奶浆,装在帆布袋里,吊在室外。草原上纯净的风儿,会慢慢抽干帆布袋里的水分,布袋慢慢变轻,酸奶也逐渐凝固成块。此时,奶疙瘩还未做好。大帆布袋里的奶疙瘩,是大块大块的,不方便食用,且干度不够,还需要将其切成小块,并放到铺有芨芨草的席子上,接受太阳的洗礼。或许是吸收了太阳的能量,好的酸奶疙瘩,泛出一种诱人的米黄色。据说,其中富含多种营养成份,能健胃、消食、安神。
从鲜奶,到制作,再到餐桌上的食物,奶疙瘩经历了漫长的旅程。其具体制作时间的长短,也随着每年不同的气候、温度而变。图1为牧民正取鲜奶,取好的鲜奶会被制作成酸奶浆(图2、3),再置入帆布袋中风干,然后晾晒,最后才能成为大家聚餐之际的美食(图1)。
手工制作的奶酪,和如今市场上泛滥的各式形状的特产奶酪,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奶酪,由于在纯自然的条件下制作,会遇到各式天气,以及不同的复杂菌种,所以只有作为原料的鲜奶够好,才能生产出来。也正因如此,传统奶酪的奶香味要比工厂生产的更香、更浓郁,甚至让一些初尝者望而却步。此外,经过全自然环境下充分发酵、充分阴干、充分晾晒后的奶疙瘩,口味丰富多样。我比对过传统奶酪和流水线上奶酪的差别:前者放进嘴里,似有万般变化,回味悠远;后者虽然符合大众口味,但以奶粉为原料的机器作业哪能赶得上那丰满的味道,它们太过平庸,没有层次,缺乏个性。几年前,某杂志曾将奶酪和红酒誉为“21世纪最调情的食物”,在工业化的今天,全世界奶酪产量看似大增,但已经鲜有人能尝到真正的奶酪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手工奶酪的滋味 ,很是动人,正如图中哈萨克大妈沾满奶酪碎屑的手一样,能让你想起草原上的清风,还有妈妈的味道。
哈巴河县外宣办副主任王保利告诉我,以前牧民们之所以把畜奶制成奶疙瘩,是因为畜奶不便于较长时间存放,而加工成奶疙瘩后,却可以存放很长时间,一方面,解决了畜奶剩余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给家中和邻居的孩子们解决了一些零食。而现在,一些乳品企业落户在乡上,流动的收奶车每天都在山上转,牧民纷纷将自己家里剩余的鲜奶处理掉,随着原料的减少,做的人越来越少,奶疙瘩也越来越罕见。
这个季节正是哈萨克人在我居住的地方放牧的时段,隔不多远便有一个哈萨克人的毡房。白天男人都出去放牧了,只留下女人们在家里做家务。来此寻访的我,惊喜地发现有几户人家正在做奶疙瘩。我向一位老妈妈买一个尝尝,她非常热情,示意不要钱,但我还是把钱放在了她身边。嘴里的奶疙瘩,浓香、醇厚,似一个长者,又似一位少女,那是哈萨克族牧民们手工的杰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