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故地重游最大的感触便是时光飞逝。再到北京时猛然觉醒原来已经从三月跨到了十月,转眼从初春的样子飞转到了秋日的光景。北京是我待过的第二个城市,但只停留在小时候的记忆里,那时每年暑假都会待上两个月,所以最深的是夏日里的北京。而对春秋天的北京,我仍然保有新鲜感……
图文/一只夏比起去看故宫、颐和园、逛公园,我倒是更喜欢走街串巷,公交、地铁、11路,体验着这个城市本有的样子,接着地气儿。就这样,一个下午,一个背包,一个手机,一双舒适的鞋,微弱的阳光,微凉的天气,一口气走了N条胡同。
2016年3月,天色灰白说到胡同,我看《林徽因传》里描写的场景: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等一群文人们聚会讨论北京胡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北京胡同名称亲切、谐趣,远胜过纽约呆板的什么第几大道。如梯子胡同,是说这胡同看上去像梯子似的,尽是上坡路。口袋胡同和闷葫芦瓜儿胡同一样,是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死胡同。那些住有南方人的胡同,不管他们是杭州人还是无锡人,老北京都统称为“苏州胡同”。
胡同的名称,还传达出了老北京的生活环境。如城里许多以井命名的胡同:甜水井、苦水井、三眼井、四眼井、高井、王府井;有的胡同名称指点出了旧京城城区的划分:羊市、猪市、骡马市,箭厂、细砖厂、琉璃厂,兵马司、銮舆卫、大栅栏。看到这些名称,人们就会产生许多想像和联想。不过,后来的人们或者是为了附庸风雅,或者是为了改头换面,许多胡同被改换了名称。如劈柴胡同改作辟才胡同,狗尾巴胡同改作高义伯胡同,勾阑胡同改作钩帘胡同,大脚胡同改作达教胡同,让人看了不知所云。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真没记下几个名字,但一瞧就特别有味道。还有奇奇怪怪的路名,大到建国门大街、复兴门,小到“六条”、“七条”、“八条”……胡同,一号院、二号院……老北京的文化。平平淡淡的胡同里,似乎也传出一阵底蕴来。
记忆中的北京,就是小时候在四合院中的场景:四四方方的院子,几户人家,一条狗,热气腾腾的样子……现在想来,那是当时父辈们北漂的日子。如今的帝都,依旧承载着许许多多人的梦想,有多少北漂们穿梭在这几条胡同里起早贪黑,还有多少不变的光景存在这胡同里头。
迷醉的小红窗我也喜欢在一条幽静的胡同里偶遇几家小店,清静有具文艺气息,别具一格。如在成都的宽窄巷子,相似的感觉。配一本友直老先生的《走街串巷》,刚好符合我这天的心境。
北京的天多是白白的,空气干干的。待久了,让我特别想念南方的空气,南方的食物,南方的口音,南方的人和事……稍微看到一丝绿意都感动到cry。
或许,我们总是向往远方,而厌倦日常。走得久了就会发现,远方一样是柴米油盐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