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万千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期望。
静心想想,龙和凤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高吗?用“凤毛麟角”都嫌太高了,见的最多的还是“虫字旁”的和“鸟字旁”的,龙、凤是羽化成仙的代表,鲲和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后的未必有可能触摸到的存在。
但“鸡娃”却是每天都得按部就班的,娃儿是自己的,不管是来报恩的还是报仇的,不管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熊孩子”,一日三餐咱得管,行为习惯咱得熏陶,三观塑形咱得引领……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为人父为人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但实际情况是,说别人时理智又客观,说回自己时很难冷静而公正。
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正是因为不完美,所以才要读书、修行。
孩子自信心丢了、学不进去了、上了高中之后成绩滑坡了、考前动辄闹病了……
相信自家孩子(他家孩子、班里孩子)这种情形你我都曾遇到过、听说过。
看似事不大,于孩子成长发展而言,与一个家庭的和谐美满来说,却是大事。
降低期望值,提升评价是《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这本书的作者马志国给出的心理处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67324d0a1ce66626.jpg)
青春期孩子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归类之后会发现,心理压力太大是排名第一的元凶。
这压力绝大部分来自于外界,包括父母亲人、老师,包括同学,外部压力与投射到内心的压力和内在的压力三重叠加之后,绝非“亚历山大”一个词就能概括。
这时候,身边长者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压力是有阈值的,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前途走向。
1.长者(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给孩子的评价太低,就容易压抑孩子的心灵成长,压抑了孩子心理潜能的发挥,结果,孩子找不到自信。
只有把期望降下来才能把评价提上去,才能给孩子积极肯定的评价,才能给孩子多鼓励多表扬,才能让孩子心动的自信成长起来。
这才是为人父母应该一以贯之的理念。
2.孩子学不进去,很有可能是给自己设置了心理障碍。
所谓自我设障,是人在面临某种没有把握的结局时,自己事先给成功设置一个障碍、找好台阶,免得到时候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面子、自尊无处安放。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ad86cb91818879fb.jpg)
自己设置障碍背后大概率有一个根源,是父母、老师等长者对孩子有着不客观的评价(比如满分750分,孩子平时只能考两三百分,父母老师都要求他必须考到本科,上个专科就是罪过,未必不惜各种威逼利诱、报辅导班……)。这种不客观的评价,时间长了容易被孩子内化,成为孩子自我设置障碍的借口。
比如孩子成绩下滑了,就归因成自己不努力、不专心、学不进去……久而久之,这种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就会蔓延、侵占孩子难能可贵的积极方面,随后进入恶性循环。
书中作者说,
应该帮助孩子拆除自我设置的障碍,①调整自我认知,适当降低自我期望,给自己心灵多一些安宁,反而会提高学习效率;②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己能学得进去,自己很努力,对某某学科有兴趣……慢慢进入良性循环;③分解自我目标,把一大块学习时间拆解成几小块,只要在小块时间里做到专心了,就给自己适当的奖励。
对于父母而言,要善于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用漏斗看孩子的缺点,抓住孩子积极努力的表现不吝表扬,及时鼓励。
3.成绩退步了很正常
孩子进入新的高学段学习,出现成绩退步真的很正常,父母老师应客观理智对待,不用有太多的焦虑,这时候应该变批评指责为平静聊天,让孩子把内心的压力说出来,宣泄出来。毕竟,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从暂时失败中走出来,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达到目标就该选择哪一种。
若是步步紧逼,直管自己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不顾及孩子所承受的双重打压,很有可能导致孩子们像鸵鸟一样把自己藏起来,进行消极的自我心理防卫。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心理面临着快速的发展,他们一边自诩为成人了,一边又无所适从,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成人的帮助,唯有暂时摁下脱口而出的指责话,真心的走进他们,看到触摸到他们的需求,扔掉过高的期望值,从内心接纳孩子,尤其是接纳他们暂时的不足,接纳孩子的平凡,才是给孩子最需要的礼物。
毕竟,龙凤在人群中只是传说,连我们都只是吃五谷杂粮的凡夫俗子,我们在单位里也只是一颗螺丝钉,在亲朋好友之间也是一个“小透明”,又有何立场非得逼着孩子们都得上985、211?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eed77de17d823960.jpg)
扔掉过高的期望值,提升对孩子的评价,让孩子在舒展和被尊重的成长环境中一点点长大,孩子们才有足够的安全感,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应对未来人生中的星辰大海或者风雨雷电。
这样的理念不只是看一遍就算了,不只是写出来就算了,而是需要扎实的践行、落实到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每一处点滴细节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