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学生上课,讲解从句的时候遇到了这么一个句子:How we understand things has a lot to do with what we feel.我们如何理解事物与我们的感受有很大关系。
看到这个句子我立马想到了昨天新咏老师分享的内容之一,也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在面对“努力”这一层面上的不同选择。
听新咏老师《终身成长》收获02固定型思维模式下,我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需要努力的时候,我们会鄙视努力,且把不努力当作借口。
而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下,我们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进行培养的,所以在需要努力的时候,我们会愿意付出,坦诚接受努力后失败的结果。
我们对自己能力的不同感受,也就是决定了我们如何去理解事物,如何去思考,也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句子一样:我们如何理解事物与我们的感受有很大的关系。
反思自己的过往,我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地证明自己我有能力做到某事,进而让别人觉得我很厉害,我很有能力。
比如别人说我计算机不行,我就拼命努力学习考了C语言,成为班里第一个考过C语言的人。可是考完之后呢,我再也没有动过C语言。我对C语言是压根不感兴趣,只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我这种对C语言的努力,我认为是新咏老师提到的伪努力。因为我对C语言没有任何的兴趣,且对我的未来没有实质的帮助,我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只为了那一个证书。
现在想想只为了别人的眼光去证明自己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
再回头扒拉自己做过的事情,这样类似“为了别人和自己的感受”的事情真是一箩筐。
成长的道路上,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一直是伴随左右的,不是说必须要拥有哪个才是好的。
固定型思维模式下“为了别人和自己的感受”去做一些事情,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会让我们因为别人而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可以进行尝试,但是不能不考虑自己的主线,闷头干到底。尝试的过程中要学着边做边调整,且以结果为导向做反思复盘,如果发现这个领域对自己有帮助,尝试做下去也未尝不可,不要把尝试完全变成“伪努力”就好。
如果真是把尝试变成了“伪努力”也没有关系,通过一次的“伪努力”有了更多的成长。随着我们认知的提升,个人主线的越来越明确,以及社会阅历的丰富等等,我相信“伪努力”的次数会变得越来越少,而这样的思考模式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不同展现形式之一吧。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喜欢科比,我喜欢梅西,每个人对事物的不同感受,也就是思维模式的不同,让这个世界没有一模一样的人,也让这个世界如此的丰富多彩。
我想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也教会了我如何客观地去看待每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