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盆友订阅了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栏目,他每天会把书的思维导图分享到几个群里,几乎每天都有一两个人会问这个图是怎么画的呀?用的是什么软件?很多朋友都以为图片是这位朋友原创的。

但是,你只要多花10秒钟仔细看,就能看到图中1次提到了得到APP,2次提到了“每天听本书”,但还是有这么多人会以为图是这位朋友自己画的。
我本来想说是因为大部分人阅读理解能力太差,才看不到这么明显的logo和说明。但是我后来意识到其实是品牌熟悉度造成的差异。我之前有过购买过这个内容产品,也看到过这个风格的思维导图,所以我一看那个图我就知道这个是得到的产品。但是对于之前没有任何接触的人而言,这个图密密麻麻的,可能也不会仔细看。这就有点像我们玩“大家来找茬”的时候,在谜底揭晓前很难发现差别,可一旦告诉你答案。你再去看那张图,就能一眼就看到那个不一样的地方,躲都躲不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部分用户对宣传图片上的logo,品牌名之类的元素的识别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当产品知名度不够高的时候。所以每逢佳节做海报,到底有几个人看出了你的品牌。

大部分公司都会在节庆、热点事件到时候做这样的图来展示品牌,但即便被人看到了,也很少有人能够看出是什么公司做的图,至于这个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什么,那就更加所知寥寥了。
但更可悲的是,很少有人愿意转发这样的图,那回过头来讲,为什么这个朋友有这么强烈的愿意转发这个图呢?因为转发这种图可以带来满足感——这图信息量大,很有价值,转发给朋友后会显示自己的热爱学习、乐于分享的优秀品质。确实,每次他分享之后群友都会给他点赞,再加上还有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以为这是一位每天看一本书的大神级人物来顶礼膜拜。
大部分人在朋友圈都会愿意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曾经有一个段子就是说,只有在朋友圈里面,我们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直白的说,这种图可以很好的帮助用户树立他在朋友圈的个人形象,所以用户才愿意去分享,即便在上面有显示厂商logo和开发者的信息,但是因为图的价值量远远大于品牌标识的广告嫌疑,所以他还是会愿意做这个转发动作。
所以作为营销人肯定还是要去多想一想你做的宣传图,包括其他的内容,它的价值量真的够吸引人吗?真的能够刺激到用户让他自愿分享吗?这里面我觉得包括我自己在内还是做得很不够的。
还有一点就是其实我每次看到这种思维导图,包括我自己分享的思维导图之后,好多人都会表示很感兴趣啊,好想收藏啊,求一个清晰版的呀,我都会觉得其实你看这个思维导图你看不懂什么的啦。
你如果自己没有看过书的话,纯看思维导图,你感受到的价值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很多人还是会对这个东西充满了渴求。为什么呢?
因为,让用户感觉有价值,比真的有价值,更重要。
思维导图恰好能够让人有一种我学到的新知识、掌握了新的技能的错觉。虽然是错觉,但人们是愿意为了这样的种错觉而买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