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有人说过,读完东野圭吾的《恶意》,才算真正了解这个人。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读了几页就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了。有的书,看了开头就再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但有的书,你一旦翻开,便不想再放下。对我而言,《恶意》就是这样的书。
《恶意》大致分为以下几章:1、事件之章 2、疑惑之章 3、解决之章 4、告白之章 5、过去之章 6、真相之章。
首先,《恶意》中以野野口修的叙述开头,讲述了作家日高邦彦的生活环境。在这一篇章中,我不知道其他的读者读这本书的感觉是什么,大概是先入为主的情况下,一开始我便认为日高邦彦这个人没有同情心且另人讨厌。因为在野野口修的叙述中,一只猫被杀死了,在野野口修问道是不是日邦高彦杀死这只猫时,故事中是这样写的“不知为何,日高并没有马上附和我的话。他依然面带微笑,眺望着窗外的风景。将咖啡喝光后,他阴沉地说道,是我做的”看到这儿便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
恶意大抵是这样一本书: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故事好像来到了高潮,日高邦彦被杀害了。警察加贺恭一郎介入,对整个案件进行了调查。一章一章的叙述,在调查过程中,案子越来越扑朔迷离,牵扯到的人物也越来越多。凶手到底是谁?这个疑问深深地印在了心底,且想要知道结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当一个又一个反转出现,从阴谋实施到真相大白,竟是一直以被害人自居的野野口修。如此出乎意料,令人难以置信。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堵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自己的人格。这是怎样一种心态啊?
你心里藏着对他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深的连你自己都无法解释。正是它导致了这起案件。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来呢?仔细调查过后,却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
但我敢说,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和地域的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