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一词,在以前未经世事的我眼中是一个很遥远的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开始侵入我的生活。或许是那次同学溺水身亡全班哀悼,又或是舍友得知同学离世时通红的眼眶,又或是班主任婆婆去世全班送上的花圈。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应该就是几个月前亲人的离开吧。
那天睡觉一向很沉的我也不例外的没有听见父母夜晚匆匆离开的声音。只记得早上妈妈匆忙打开我的房门,说,快起,我们去你大姨家里,你大姨夫昨晚没了。
还没睡醒的我,听见这句话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
怎么会,一个活生生的人,前几天还在和我们开玩笑,通宵打麻将的人,怎么会啊。
不论如何不能相信这个事实,到了大姨家,一切都如鲜血般摆在我们面前,让人无法呼吸。
房子里一片白色,到处都是安静的。
真的没有想过会面临亲人的离世,我还没有准备好。
就算跪在灵堂的我,膝盖酸麻,我还是没有办法相信这个事实。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天意,那段时间读的书几乎都和死亡有关。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中切尔诺贝利因辐射而使几乎一个村子的人丧失;《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王小波先生的离开;《儿子》中被急性脑膜炎夺去了生命的儿子……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这本书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它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本书的作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而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正是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那些人一辈子都在核电厂工作,当中不少人还会去那里打工,现在没有人住那里了,都是以兼差的方式工作。那些人体弱多病,却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他们甚至不敢想象,如果反应炉关闭了,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他们?很多人突然死掉——走路走到一半,倒在地上,睡着后永远醒不过来;带花给护士,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一个接一个死掉,但是没有人来问我们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没有人想听和死亡或恐惧有关的事。
“鸡冠不是红色,是黑色的,因为辐射的关系。你也不能做奶酪,我们一个月没有奶酪和干酪可吃。牛奶没有酸掉,而是凝结成白色粉末,也是因为辐射。”
“他们怕我们,说我们会传染。上帝为什么要惩罚我们?他生气了吗?我们的生活不像人类,不再按照他的规矩生活,所以人类才互相厮杀。”
“我们不需要政府给我们任何东西,只希望他们不要管我们。我们不需要商店或公交车,我们步行二十公里买面包,只要别来管我们就好,我们可以照顾自己。”
“切尔诺贝利是最可怕的战争,你无处可躲,地下、水里、空中都躲不掉。”
“我们没过多久就把收音机关掉,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可是生活很平静,也不会难过。来这里的人告诉我们一些消息——到处都在打仗,社会主义结束了,我们现在过的是资本主义的生活,而且沙皇要回来了,是真的吗?”
“我没有过世的亲人,所以我替所有人哭,替陌生人哭泣,我会去墓园和他们聊天。”
“切尔诺贝利电厂为什么发生故障?有人说是科学家的错。他们抓上帝的胡子,现在他下了,却是我们付出代价。”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999/b9e1cddcac9d14a3.jpg)
看似平淡的语言,在我的心里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切尔诺贝利的辐射事件距今已经三十多年,很多人都多这件事淡忘了。偶然发现的这本书讲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还原了这场灾难,而让人最心痛的是当时政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让周围无辜的居民吸收了大量的辐射。
这些村民都很淳朴的相信政府,但当时的政府却出高价的工钱让那些年轻的劳动力去清理核辐射残骸。他们没有防护服、没有身体接受辐射的检测,只有靠酒来安慰自己能减少辐射。
这些以回忆录的形式来展现当时的切尔诺贝利事件,给人的震撼不仅在当时辐射将大多数人的生命夺取,还在于村里的人们生离死别。
辐射将那些妇女的丈夫的生命夺去,让那些小孩有了缺陷,让那些被疏散的人群有了特殊的称呼——切尔诺贝利人,不论去哪里都被人隔离。书中不止一位提到自己丈夫被拉去清理反应堆残骸,他们一个个都相继离世,留下妻子孩子以及父母。
辐射的危害对于离它很近的工作人员是一时的,但对周围的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现在,切尔诺贝利还是一个无人区。
关于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生命的珍贵,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本书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也是迄今他们夫妇最完整和独立的一本书信集。
你好哇,李银河
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这样一句简单的开头,开启了李银河二十年难忘的记忆。有些人说,王小波写的最好的不是小说,而是写给李银河的情书。对于这一点我很认同。
在这个暧昧的世界我们都听了太多所谓情话,那些情话里充满着各种修辞手法、充满着
敷衍套路。正是这些所谓的情话太泛滥,才凸显出王小波的真情实意的珍贵。海誓山盟听听就好,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如何做的,行动比誓言更可靠。
书里的一字一句都像是涂抹了蜂蜜一样,甜到人感觉腻。一字一句都是王小波对李银河的爱。
而这么爱银河的一个人,就在她远赴英国的时候离世,没想到机场的匆匆一别竟是永别。
死亡或许阻碍了两人,又或许增加了银河的回忆。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整理出版了那部甜到爆炸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以此来回忆曾经的美好。
对于这样的爱情,心生羡慕。关于死亡,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世上最大的痛,是送你走之后,
我还留在已经没有你的这里。
米歇尔.侯斯坦的《儿子》这部书虽然是一部小说,但是却是由真实事件改编来的。作者的儿子去世七年之后,作者以儿子的口吻写下这一部小说。
急性脑膜炎夺去了儿子的生命,留下父亲母亲在操办关于儿子的后事。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父亲母亲一直在怀念过世的儿子,儿子留下的一切事物仿佛都有他的印记。读起来真的让人心痛。
我们真的可以和死亡共存。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关于死亡,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但还是想说些什么。
神盾局特工里有一集席梦思和菲兹被扔到海底,两个人在船舱里的对话就是关于死亡。菲兹说死亡其实和出生之前的状态一样,席梦思说身体里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变成其他事物的一部分,而其他事物也构成了我们。
每个人对死亡都有自己的理解,死亡其实离我们很近。就好像我走在路上,离我一米远的地方突然砸下来一块玻璃,这个时候的我,离死亡大概只有一米的距离。
最近看到一句话是说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我觉得说的很对。从一开始拥有亲情、友情、爱情的时候,我们几乎都不会去考虑它什么时候会离开我们,我们什么时候会失去这份感情。
我们的通病就是总是在离开后才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大家都懂。就像奇葩说里如晶说的,我们不论去往哪里,最终都逃不了死亡这个词,也可以说,死亡是人生路途的重点。不论我们如何逃避,如何不想谈论这个话题,我们都没有办法长生不老。也许成长就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去。每个人从亲友过世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时间都不同。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哀伤里,而有的人却带着这份爱好好的活了下去。
最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晚一点到达这个最后的重点,也希望所有在阴影中的人能够带着爱走向更远的远方把有限的生命活出意义来。
在最后的最后,用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所题的英国诗人约翰·堂思的诗句来结尾吧。“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