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一言,我是陈一。今天跟大家谈谈年味,谈谈中国式亲戚。
在这里我就要问问大家,春节就这么过完了,你是遗憾还是如释重负?
好多同事跟我说,过个年比平时上班还累,旅游的,国内国外各大景点,在老家的,结婚的,孩子满月的,过周岁的,这个年基本上都是在奔波辗转中度过了。
大部分人都能体会到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以前的春节就是放鞭炮,穿新衣,吃团圆饭。现在这些我们平时都能做到,所以感觉年味也越来越淡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越来越长大的原因。但是我发现现在的小孩过年,也不一起放鞭炮了,不一起疯一起闹,就每人一个iPad,大家就各玩各的,可以玩一天。
说现在的人厌倦了过年,恐怕有点耸人听闻了,年还是要过的。但大多数人在春节后感到深深的疲惫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亲戚群。刚开始吧我还挺活跃的,有一次看见一次车祸,然后拍了张照片发到群里,说了一句,生命诚可贵,买保险还是有必要的。然后我大伯回了句,不要在群里发不吉利的。我黑人问号脸。当然,我不是卖保险的啊。
之后感觉每次发言,都离被踢出群聊更近一点。虽然我很少发言。
最近二姑家开了个店发到群里面,@每一个人,然后私聊我,你怎么不发朋友圈,帮你姑宣传宣传啊?我马上转发朋友圈,然后设置成仅二姑可见。大叔伯发来信息,我刚发了条朋友圈,你怎么不点赞啊?我一看“这个下跪的男人把所有人都看哭了,不转不是人”
春节更可怕的是什么呢?没错,来自亲戚的灵魂拷问从网络上已经转到了现实中,面对面,这是你无法回避的,这已经成了必备项目。据说有这夺命三问,“一个月赚多少钱?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
换句话说,很多中国人是没有隐私观念的。
在农业时代,我们是靠土地和血缘维持熟人关系网,在福建南部永定,漳州一代,散步着许多客家土楼。这种聚集百户、共同生产经营的防御式堡垒,目的不止是抵御外敌,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以集体经营的方式共同占有土地。可想而知,结婚生子绝对不是个人的事情,她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发展。更不用说,比较穷的小家庭更加没有隐私可言。
在上海有很多老弄堂,空间非常狭窄,你只要稍微抬一下头就能看见对面人家,今天吃的啥,穿的啥,有没有吵架,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完全没有隐私可言。在北方也是,一间屋子全家都睡在大铺子上,炕不仅是床还是一家人的日常活动中心。
五六十年代,文革,私人信件,恋爱关系都需要公之于众,窥私已经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再后来人民公社和上山下乡运动,集体同吃同睡,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眼里,你的一切关系都要被写进档案。当时流行包办婚姻,恋爱结婚是革命行为,离婚很困难。
这种对隐私的轻视不仅是在农村,城市也一样,到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不仅是工作场所,还是家庭,社会生活及政治管理统一到一起的空间组织。从幼儿园,中学,浴室,食堂,住宅,厂房,一条龙服务。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你的邻居或许就是你的领导,彼此之间什么事都知道。
改革开放后,70,80想要主动规划自己的人生,掌握自己的命运,但30年后你发现,他们并没有变,他们还是会问,找工作没,有对象没,亲戚还是那帮亲戚。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被逼的,是政府推动的结果,他们骨子里并没有意识到独立自主和隐私的重要性。
并不是像西方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自上而下为此作出牺牲发出的努力。
但是现在,80,90,甚至00的年轻人,一出生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希望我们这代人在面对亲戚的狂轰乱炸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复时代的悲剧,不要三十年后也变成烦人的亲戚,当然烦人打上引号。
话说回来,既然现在这种状况无法改变,就不要觉得跟亲戚聊天很烦,反正一年一次,对吧。
不要说亲戚,有时候跟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没什么话说,能交流的越来越少,很多人回家是什么呢?就是躺着,很有意思,就是躺着。每个人都是白色苍白,可能晚上也睡不好,说是狂欢,我觉得很颓废啊。比任何时候都要颓废。
讲讲90后,90后有很多独生子女,我自己就是,都说我们这一代人对人比较冷漠,比较自私。我和我一朋友讲起这个话题,她跟我说,我必须要及早训练自己,你想以后,我们的父母都会慢慢老去,甚至去世,到时候我该怎么面对?我是什么人都不能指望的,因为只有我一个。我必须要及早做好心理建设,不然,到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我面对不了。我当时听了之后很伤感。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群人,就是父母亲已经不在了,然后就自己一个人,我在想这些人春节该怎么过?过年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呢?他们还回不回家呢?有很多海外的同胞,父母去世了,就不回来了。也有回来的,可能在某个亲戚家吃完饭,热闹过后呢,自己走回家的那条道路,是很孤独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也需要理解父母亲戚催婚。
喝口茶,咱们下期接着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