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不是卖饭的,简单说就是这样。
按理儿说呢,无论是互联网+的噱头还是“本地大V”(我们戏称为‘本地知名人士’)的诱惑,作为一个身处三线小城市(或许四线)的没有资本注入与公司背景的新起步的小公号,似乎本地化是一个惠而不费的选择,实惠不费价格便宜量又足。
但是,我依旧“搞不定”。为啥呢?
只有卖饭的不怕“同质化”,多加一勺盐可能就是本地特色。
不知道与我同样身处于三线小城市的诸位有没有抬头看过本地“林立”的广告牌,其中最常出现的字眼是什么。都市?时尚?优雅?高贵?差不多就是这些意思吧。即使排除各种附加,单单以认同感来看,你所身处的“本地”,可曾有与北上广深一战之力?再看看各样的建筑,是否除了特别奇葩的个别之外,与北上广深(或许是他们的城乡结合部)并无二致?学术界曾经有这么一句话,现代性下我们无处容身,加上中国古来缺乏多样性认同的传统,怕是要多加个“更”字。一线城市之外,我们所比拼的,无非就是谁更一模一样的像一线城市,这样的徒弟对师父,可有胜算?诸位看官可要知道,这还是城市,有地缘因素在内的,作为媒体的互联网,却是连这样的地缘都没有的。。。
有人要说,我们小城市有地域特色呀!那么你可曾有苏州园林,西湖美景,桂林山水?没有吧?而且,上述三处,实在算不得三线。那么剩下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本地民俗。除却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点看头,你身处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区域,其实大同小异,煎饼是酸浆还是甜浆,敬烟是拿里还是拿外,以至于你本地有什么神仙鬼怪,Who TMD cares?
最后剩下的还有什么?本地新闻?拜托,有电视台呢。本地消费指南?这个或许可以做。
只不过呢,大牌全国甚至是全世界都一样,而且你这里还真不一定有卖的。吃食呢?本地特色还是民俗,无论村里还是城里的老人儿们可能比你清楚,其他的,别处也都有。再者说,不到一百块钱绕城一周的小地方,不说转来转去就那些东西(从美团各种内容重复的专题可见一斑),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你的自媒体如何保持中立?到头来,我是真怕变成广告合集。
遥想入学第一次概论课的老师就说过“你们文化产业的论文啊,特别容易变成地方旅游名片。”
索性呢,咱就“猪八戒摆手,不伺候了”。人穷更要立大志,搞些“宏大的”(哪怕黑格尔之后已被终结)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其实不可能,“请你摆脱‘必然性’、‘客观规律’、‘辩证的看’三个概念跟我谈问题-这是西哲对马哲的笑话”),“系统的”(不“碎片化”的问题将有专文论述)东西来跟大家玩耍。
事物的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此处援引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是不是很提逼格?),看来我这一阵子是要跟“鄙视链”干上了(也将有专文),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故此呢,请与我们一起:
Enjoy Yourself!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