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什么同样大学毕业,同样岗位工作,有人解决问题能力强,有人面对问题手足无措?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解决问题要打破常规去思考。现在来说一说下面遇这个小故事,是如何通过打破常规思维才解决了问题。
话说当时工厂加工的零件,有一个螺栓孔总是变形,到终检的时候检测老是不合格,废品率高。这个质量问题困扰了大家很久,工厂为此成立了专门的QC攻关小组。
螺栓孔为什么会变形呢?常规思维,首先去检查加工螺栓孔的工序,加工完成检查是合格的。然后往后面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排查,寻找不合格原因。
孔变形的原因,很快就找到了,是后面有一道工序,在加工的时候装夹的夹具把它夹变形了。
解决这个问有几种措施:一是减少夹具的夹紧力,增加螺栓孔处的壁厚。夹紧力变小,它就不容易被夹变形。二是将孔的壁厚增大,使它的强度增加,减少变形。
有这么简单吗?且看试验结果。
上面常规的措施看起来非常完美,可是我们采取措施之后,试验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睛:螺栓孔变形的比例一点也没有减少,甚至还略有上升。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开会讨论,群策群力来解决问题。
职场故事2:打破常规思考解决问题有的人提出来了这个零件设计不合理,螺栓孔处的壁厚设计太薄,容易变形,需要找产品设计工程师修改设计。一个先天不足的东西,后面再怎么加工也避免不了它的缺陷。
仔细观察那些有缺陷的零件儿,发现夹具的定位点正好压在螺栓孔壁的地方,经过加厚的零件儿,那里的压痕更明显了。如果增加壁厚,那么螺栓孔更容易被压变形。
有人提出了能不能更改定位点呢?这个零件比较复杂,只能用螺栓孔壁的小平面来定位,无法更改。
有人突发奇想,提出了一个看起来不可思议想法,把零件螺栓孔的壁厚减薄行不行?
这可有点反常规思维。一起开会的同志马上提出了反驳意见,这里变形就是因为壁厚太薄了,如果你减薄的话,它会变形更严重。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更改模具的话太麻烦,等到铸造出来周期也比较长,万一不行的话浪费成本太高了。
为了试验,把零件放到铣床上,把螺栓孔壁的小平面铣掉一点儿,壁厚减少 然后上机床加工,看看效果怎么样?
立即做了三十个零件的工艺试验验证。当时验证结果出来之前,大家都忐忑不安,觉得这个解决方法有点儿反常规了。
打破常规思考,对于容易变形的螺栓孔不是增加它的壁厚反而是减小它的壁厚,这想法有点疯狂。大家还是有一定的怀疑的,虽然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分散在这个定位点上的压力。
实验结果出来了,铣了一刀的零件,壁厚减少之后,再进行加工,竟然没有一个孔变形的。
职场故事2:打破常规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又讨论,能不能不改零件,而在夹具上来做文章呢?把夹具与零件接触面减薄?但是很快发现改夹具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夹具与零件的接触面是可移动可调节的。
接着连续做了几次的实验,验证了壁厚减小之后,螺栓孔不会变形。随后进行了工艺设计计算和应力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减薄量,通知毛坯厂来更改模具,减小这个零件此处的壁厚。毛坯更改以后,此零件再没有出现过螺栓孔壁变形的现象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打破常规思考的重要性。常规的思考方式是,哪里变形哪里就薄弱,需要加强。而事实上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它的本质,打破常规思维去思考,最终才能找到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