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了解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小说的主人公于连是出生卑贱的木匠的儿子,在那个还存在贵族和宗教的时代,一个错误的出生,往往就会决定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贵族天生就高人一等,除此之外就是教士。皇权和教权压抑着那个时代所独有的青春活力,使其代表皇权的红与代表教权的黑相互交织起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沆瀣一气。好在,于连喜欢阅读书籍并拥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就是这样的一种能力,使其能在压迫的制度里拥有喘息的机会。
“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他的第一次机遇:市长德瑞请他做自己孩子家庭教师。也就是在这样的机遇里他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女人——市长夫人瑞那,这也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次转折。瑞那夫人从小就生活在修道院里,对于神有着独有的虔诚。她对其丈夫没有爱,只有厌恶。可在那样的时代里,她也只能忍气吞声。她代表着那个时代较为普通的上流阶层,夫妻双方完全没有爱的存在,寻找爱对于信奉贞洁的贵族来说好像很奢侈。于连的到来,给她的生活里注入了光,阴沉的脸上终于泛起了爱的笑容。我们自出生起,就应当享受同等的权利,你我皆是细胞的结合,皆是肉的拼接。事实却是,你处于千仞的顶峰。而我,在这万丈的深渊。等级、财富、地位都使得这样的距离变遥不可及。
“如果我们能左右自己的思想,就能够控制我们的情感”
慢慢的于连和瑞那夫人发展成为情人的关系,对于信奉上帝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煎熬的,圣经中说:“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在这样的煎熬中,她心爱的小的儿子感染风寒,让她痛苦不堪。这也为于连离开市长家去往神学院伏下一笔,于连爱瑞那夫人吗?我想他是爱的,但在他的爱中,虚荣心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以说他的爱是变态的。于连博学、机敏、相貌美俊,这或许就是他能够吸引住瑞那夫人的法宝。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瑞那夫人的仆人对于连十分上心,并表示愿意嫁给他。于连拒绝后,对其也有些许的憎恨,在日后的生活中,她发现瑞那夫人和于连的关系十分暧昧,并把这样的关系以书信的形式告诉了市长,但在于连和瑞那夫人的“机智”下,很快平息了这一场风波。
“错误的花,结成错误的果”
于连在神学院学习一段时间后,在其导师的引荐下到了侯爵府工作。也就是这样的一段经历,让其认识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女人———玛特尔。如果说瑞那夫人是代表普通的上流阶层,那么玛特尔代表的则是典型的上流贵族阶层。他的父亲是当时鼎鼎有名的木尔侯爵,在侯爵府的工作中,于连的才华慢慢的被侯爵赏识,也逐渐的委派他去国外工作。于连很快有了上流社会的气质,但他感觉他始终也不会融入到“他们”之中去。他不同于其他人的抑郁,使其能够在诸多的追求者中俘获了玛特尔的芳心。从最开始的木匠儿子,到教师再到侯爵府秘书。他应该是成功的,但除此之外呢?于连在和老教士的谈话中说到:“我应该是放弃了做上帝的信徒,毕竟我罪孽深重。”
“面对死亡,恐惧远不及于信仰有力量”
在侯爵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下,授予了于连贵族的头衔,并同意其和女儿结婚。但造化弄人,瑞那夫人作为传统的信教人士,她决定向她的忏悔士忏悔。忏悔士将其忏悔的内容告诉了侯爵。在得于连和瑞那夫人的关系后,侯爵坚决不同意他们结婚。此后于连开枪击伤了瑞那夫人,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举动将其送上了断头台。他的律师告诉他可以从伤害不致人死亡为其开脱,但于连坚持承认自己的有罪。他要反抗这个时代不公,这个阶级的不公。“没有人会真正的在意我的死活,我出生卑微却想着跻身进入上流社会,多么可笑啊,你们这些法官,没有一个是农民,没有一个是工人。”瑞那夫人在于连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原谅他,并希望他活着。玛特尔放下贵族的身段到处找关系为其开脱,也希望他活着。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是一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人人遵循着压抑人性的教条,没有谁是为了自己而活。爱情的主线里,衍生出数以万计的道德、伦理思考。于连的死,可能依然撼动不了那个庞大的阶层。但至少证明,有人为此奋斗过。
生命的含义绝非苟活于世
是斗争、是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