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玩微信的人还不多,朋友圈依赖症也没有这么严重。那个时候的微信朋友,是真的朋友。
后来,用微信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我把“通过电话号码找到我”的功能关闭了,也不能阻止每次遇见老同学或者合作伙伴时,别人主动跑来说:“我加一下你的微信吧!”殊不知大多数时候,我的内心是抗拒的。
我是一个重度“朋友圈依赖症”患者。微博流行的时候,也是一个重度“微博依赖症”患者。因为记性不好,却又是事无巨细都会感慨一番的人,所以忍不住要在微博或朋友圈把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有人说这是在刷存在感。也许吧,反正至少每当我回忆往事时,微博和朋友圈都是我寻找“证据”的好地方。
然而,渐渐地,随着微信朋友越加越多,我的朋友圈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首先是不敢随意晒娃晒隐私了,因为加了很多知之甚少的人。其次不敢随意吐槽工作了,因为加了领导。再然后,不愿意“抒情”了,因为加了很多交情不深的同学。最后,最可怕的是,什么都不敢发了,因为加了爸妈还有七大姑六大姨。
但是我又总会手痒啊!怎么破!
感谢微信团队,推出了分组功能!这简直是互联网发展史中值得书写的一笔!
于是我愉快地分了几个组:
1、吃喝玩乐组
这个组里,都是“好玩”的人。就是那些交情还不错,并且能get到我的笑点的人。如果我说我今天犯二了,他们一定会纷纷来点赞并且留言说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哪一天不犯二?
这个组的人占了微信通讯录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们能看到我每一条朋友圈,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忍受我的絮絮叨叨。
2、非吃喝玩乐组
这个组,就是那些正常的微信朋友。感情不深的同学和同事啊,领导啊,合作公司啊,亲戚中的晚辈啊,等等。一般他们看到的内容是酱纸的:今天天气不错啊,这家店很好吃啊,我出差了啊……还有就是我的各种广告转发。
突然觉得我挺“腹黑”的,不知道这个组里的人,是否也对我“分组可见”。但,管他呢,我已经三十几岁了,没有精力再去顾及所有人的感受。
3、“不看”组
这个组,基本什么内容都看不到。只有我不选择任何分组时,他们才能看到。而通常,内容都是我们公司的广告。
这个组,只有微商,和我的爸妈、亲戚。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爸妈互为微信好友,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单独给爸妈分了一个组。
有很多段子,吐槽爸妈每天转发的都是各类鸡汤养生爱国贴,还教大家如何应对爸妈的狂轰滥炸。搞笑之余,不免心酸。
很多父母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太少,他们没有分辨“干货”和“骗取点击量”的区别。那些触目惊心的标题,他们信以为真,于是迅速转发给他们最在乎的人——儿女。
爸妈加了我微信之后,我迅速把他们分在了“不看”的这个组。我的牢骚,我的辛苦,我的蠢事,我不需要他们看到。他们每天能见到我,我在他们面前是个工作稳定,家庭稳定,斯文内向的女孩,就够了。
我的朋友圈,分了这三个组。曾有人评价朋友圈分组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知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评价?不知你的朋友圈,分了几个组?
今天“领英”的一篇文章,让人红了眼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