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圣诞节前夕,跟娃之间的一段对话——
娃:妈妈,明天就是平安夜咯。
我:嗯,对呀。
娃:那我的圣诞礼物呢?
我:额(一时语塞)……嗯,看明天圣诞老人会不会给你送礼物来。
娃:哦,你说小W叔叔啊。
我:……
小W是我们组团的管家,去年平安夜,他扮成圣诞老人挨家挨户派发苹果等礼物。到我家时,娃当时没说什么,待门一关,娃就说了:“那个是小W叔叔”。我当时有点不知道说什么好——物业原本是好意,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圣诞老人是某人假扮的,他挨家挨户来敲门送礼物,而不是半夜悄悄进屋留下礼物,压根没人见着他——这个本可能让孩子们深信不疑的神奇而神秘的存在也就被破坏殆尽了。
平安夜当天,我心里还想着,物业是不是又会来敲门。不过随后想起往年社区都会提前在显眼的位置树起一棵比一层楼还高的圣诞树,今年却没有看见。然后直到晚上睡觉,“圣诞老人”都没有出现。联想到近几年政府的导向,倒也不觉得奇怪。
【思考与总结】
圣诞节原本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后来在欧美国家逐渐发展成全民的重要节日(当然也同这些国家宗教信仰普及密切相关)。根据我留学期间的观察,其实西方的圣诞节现在就类似于中国的春节,人们合家团聚,吃吃喝喝、互赠礼物、走亲访友(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何英国政府突然发布的封锁令会引发国民的强烈抵触,以及为何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美国人仍大规模流动)。不过在中国,圣诞节更多成了追求商业利益的由头(所以孩子会主动来索要礼物也就不奇怪了)。
我家是一直不过圣诞节的,因为觉得缺乏过圣诞节的理由——第一,我们不是教徒;第二,我们的圣诞节背后没有特别的意义支撑,如果要过,就是徒具形式而已。
两年前的圣诞节,看到美籍华人陈忻老师的一篇帖子,讲述她的两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圣诞节和圣诞老人的一步步的认知和理解——从最开始对圣诞老人深信不疑到后来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当圣诞老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圣诞期间她会带着孩子们去参加各种慈善活动,比如募捐、慈善演出、以圣诞老人的名义为贫困家庭的孩子购买并赠送礼物等,因此圣诞节被赋予了更高的“爱和给予”的精神层面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得到礼物”。
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的节日在中国流行并不奇怪,正如国外某些地方也开始庆祝中国春节。但就每一个家庭来说,过不过某个节(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其实还是取决于父母的选择——你想通过这个节庆给孩子营造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以及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