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九章:第八节:余角的(包括余角岭、水洞屹崂)

第九章:第八节:余角的(包括余角岭、水洞屹崂)

作者: 梅和 | 来源:发表于2020-08-12 05:18 被阅读0次

    一:地理位置与面积

        余角的地位于马鞍山脚下,与余角岭林场上下相连。北接桃树沟前角,南挨长东沟后角,东至余角岭,西接下渠地连着水洞圪崂。

        东经113.81度、北纬36.0度、海拔高度924米至975米。共有大小块条地406块,总面积52.71亩,总共堰长14562米。己荒废土地42块,合6.53亩,堰长2510米。

      其中余角的有地236块,面积26.3亩,堰长9018米,荒废26块,4.68亩,堰长1300米。水洞圪崂有地170块,26.41亩,堰长5544米,荒废地16块,1.85亩,堰长1210米。

    二:地形地貌及明显标识

        余角的地处余角岭林场下面,是一道纵岭上修造的田地,它与水洞圪崂上下相接,多为坡条地。上下地面共栽种花椒树1530棵,黑枣树54棵,桐树9棵,棠梨树3棵,杨树1棵,柿树1棵。

          其中余角的地有花椒树1030棵,黑枣树29棵,桐树4棵,柿树1棵。水洞圪崂有花树500棵,黑枣树25棵,糖梨树3棵,桐树5棵,杨树1棵。

          明显标识:余角岭上有马鞍山,以及坡上的马鞍山柏树林场与原先看林场人员所住过的破旧石房,其中余角的有水窖2个,明檐的6个。另外山腰下有一水洞,地里石檐子6个,水窖一个。

    三:土壤特性与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余角的与水洞圪涝地地属红黑土质,坡条地加洼地,适宜种植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

    四:土地的历史演变

          1946年土改前,余角的地为刘榜祥、刘稳祥等祖上修造成耕种;水洞圪捞是曹勤录,曹记录,曹灵国祖上修建耕作。1956年建社后余角的归三街六队管理耕种;水洞圪带由四街四队耕种:。1976年调整插花地后余角的回归四街五队耕种;水洞圪捞归四街四队耕种。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余角的地分包给李香娣、曹云海等人耕种;水洞圪崂则由刘省吉等人耕种管理。

    五:地名的由来与相传故事

          余角的,也就是余角岭这一带的地与荒坡。从东北边的上坡脑一直延伸到西北全郊岭,中间经过马鞍山脚下,直接伸出一道纵岭来把大沟一分为二,东边是后郊沟,西面为岭沟,这道纵岭立在中间,好似一多余的山岭挡在中间,过去的人为了好记,就地形地势把这儿称作余角岭,也就是多数人口中的余角的 。

          余角岭地一带,原先生长着很多一丛丛的小權木榆条(野欧李枝条),到夏季结了许多的紫红色的小榆果,酸酸甜甜的,去地干活的人们随时都可以摘些榆果来吃,由于这里榆条多的原因,所以这个地方也有人把它叫榆角的,也叫余角岭。

        到过余角岭的人,都不免仰望一下岭上的山形,形似马鞍,因而余角岭上的山就此而得名马鞍山。

          说起马鞍山,这里有一则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马鞍山中藏着一匹金马和一只金凤,这两团灵气游走于整个马鞍山之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有灵气,村里的人们便准备想在马鞍山修建庙庙,以慰神灵,基石都准备好了,要安排动工。

        与此同时,有南方人好取宝术,知道这事后,准备来这里取下两宝贝。一切准备就序,他就出发了。

          由于开山取宝需要开山钥匙,且钥匙是一块茅粱石,一人难以拿起,便顾民工一人背之。进得山来,山路陡难走又吃力,走到山脚下的时候,背石之人气喘困难,想把石钥匙往石台儿上放一放,小休一会儿再走,谁知这一放,噹的一声,惊起了两团光气的东西,一团飞进东南向的禅房一带,另一团不知去向。此后马鞍山再无灵气宝物,南方人只好作罢。

          没了灵魂的马鞍山,从此便荒芜了,只留下一片基石遗址。

      在余角地下边,有一小石洞,每到雨季来临,洞内就流出一股水来,在此片耕种地的人们为了好记地名,以这流水的小石洞为名,起名叫水洞圪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九章:第八节:余角的(包括余角岭、水洞屹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ox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