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到《亲密关系》的第四章,接触了一个词叫“自我放逐”。读着读着,眼泪就跟着流下来了。
失去某一段感情的这段时间,一直都会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下。时而觉得我没错,是他的错;时而觉得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我,是我不好;时而又觉得是我们都有自己存在的问题。
不管是哪种想法,都有它出现的理由,就像小姐姐说的那样,过度反省,会让自己陷入不断自证预言的逻辑中出不来,进而对自己会是一种更大的内耗。所以,现在能做的就是,通过这件事让自己认识到,在情感这一薄弱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或许也从中可以学习到什么。
自我放逐,书中是这样解释到的,即当你处于一段亲密关系时,会对对方有所需求,当这份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自己内心产生的气馁与沮丧感会不断与日俱增,最后就会造成自我放逐的行为。而自我放逐的表现就是选择放弃,反正我做什么都没有意义,那干脆放弃好了。
是,反省自己,不仅仅是在这段感情里,在以往的关系建立中也都是这样的态度,包括友情和亲情。遇到问题的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逃避。于是也产生了一种细思极恐的想法,就是发现自己其实是不断地在复制以往的行为且不自知。这个“不自知”,让自己掉进了很多坑,走了很多弯路。在接下来最恐怖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这样的“不自知”。
为什么会造成“自我放逐”这样的心态或行为呢?作者在书中写到当你在小时候曾经遇到十分沉重的沮丧感时,这种沮丧感会让你认为不管怎么努力,你都无法让周遭的人来满足你的需求,那么你可能会干脆选择放弃。又回到了小时候,读这本书时常有读武志红老师文章的感觉,他的很多概念都和武志红老师相似,改天还要再读一遍他的书。新买的那一套《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也是写的不错。
今天终于将《亲密关系》看完了,越是读到最后,越是觉得在建立亲密关系中的自己存在着诸多问题,也并非是简单地妄自菲薄,而是被一个个地戳破了以前并未意识到的真相。正如昨天所说的那样,因为平时都是比较宅的生活,很少与人相处,对别人的了解也多是来自网络、书籍,而身边的人的想法,或许只是停留在“自以为是”的懂得,而实际上则是南辕北辙。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疑惑是一连串的问句,比如是因为我存在太多的问题而导致恋爱失败的吗?读的过程中也是这样认为的,并将所有的过错都归结到自己的身上,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够多,我应该为我们的这段关系负责任。然后又是一连串的问句,是不是因为我不够爱他才导致恋爱失败的?如果那时候我知道他的愤怒是一种表达,不选择离开是不是就不会分手?如果我再坚持一下,如果我不这么要强,那现在会不会是另外一种场景?种种问题都架构在“我是错的那个人”角度上。
其实读完整本书之后,发现问题也确实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刚刚的那些想法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爱情中,谁对谁错,谁该负责任,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界定的问题。当作者从自身分析,也提到了一个概念,是我比较认同的,他说你在与伴侣相处的种种行为和语言是发自于爱还是发自于恐惧?这两者在表面看来是分不出区别的,只有静下心来才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可否认的是,在读的过程中,一直将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表现与文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一一对应,这个过程很痛苦,特别容易产生对号入座的现象,就像自我疑问会一一兑现一样。后来仔细想想,更多的是充满了恐惧,而不是真正的爱。
一段感情,也不必然地是会长久或永远,但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是忍不住想如果没有那些问题,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走到永远?但,问题是客观的,只能说有些是可以解决的,而有些比较难。
合上书之后,突然想给一个朋友打电话了。或许,我的问题也根源于他。想和过去做一个和解,也和自己做一个和解。嗯,有机会,好好说声再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