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移民七年 (七)--读书写字

移民七年 (七)--读书写字

作者: Amber_Zhao | 来源:发表于2021-01-03 15:06 被阅读0次

喜欢看闲书(跟学习、工作无关的书)是从小就养成的爱好。我爸很爱读书看报,也很鼓励我读书。除了家里订阅的各种儿童文学杂志之外,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啃了很多面向成人的中、长篇小说。那个年代的文学杂志,什么《当代》,《收获》,《萌芽》,《中篇小说月刊》等我几乎期期不落。当时我对未来美好生活场景的憧憬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冬日煦暖的阳光下,吃着零食,捧着一本喜爱的书。

小时候憧憬的美好生活

可惜的是,上中学、大学之后,全副精力都放在了应付学习、考试上,渐渐失去了看闲书的欲望,也少了一分乐趣。工作之后,这个欲望始终也没找回来,一起失去的还有想要吃零食的那种馋。因此我对延迟满足一度保持怀疑,延迟的结果可能是欲望的消失,何谈满足?

到温哥华之后的头几年里,跟着几个家长群,硬逼着自己读了一些书,大多是和教育、亲子、家庭关系相关的非虚构书籍。一年下来大概能读二十本上下,读完之后有感而发也会写点东西,但还是没怎么找到感觉。经常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囫囵吞枣读完之后,很多时候还是杂乱的一些信息,收获也往往只是其中一些零散的点,无法串联起来。

转机一,感情以前都是在假读书!

转机一发生在读了一本名为《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之后。这真是一本指导阅读的经典书籍,关于这本书,我专门写过一篇题为《感情这么多年都是在假读书?!》的文章,还在PDCA做过一次针对这本书的分享。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巨大,书中介绍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阅读非虚构类的书籍。用这本书里的话,阅读的目的是“增进理解力”而不是“消遣娱乐”。具体这本书的内容,可以看我以上那篇文章,或者干脆也找来这本书一读。最为重要的是,将书中介绍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一开始会有些笨手笨脚,多次练习熟练之后,再次拿到一本书的感觉,则与以往截然不同,练就了一双透视眼:一本书的结构、框架,血肉了然于胸;每部分在讲什么?全书在讲什么?不同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的逻辑是否合理?列举的事实是否确凿?…….书本里的文字忽然活了起来,能够与作者进行交流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之后的一年里(2019)陆续又读了二十几本书,并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阅读、写下了二十几篇笔记。

转机二 –不知该做什么?先做眼前正确的事吧!

第二个转机也是由于一本书,名为The Will of God as a Way of Life, 中文译名《坚持一生的道路》。移民之后的几年里一直寻寻觅觅、多方尝试想做一点事情;面对各有利弊的众多选择,不知该选哪个,哪个是神对我的旨意。得知这本书之后,赶紧找来拜读。结论是这样的:

关于神的旨意,这本书的作者引用了《圣经》中的多处经文阐述道,只要我们将神的国和义放在首位(Seek God’s kingdom and righteousness),我们的动机是纯正的,我们生活中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就有能力在面对几十种可能性和上百条路径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就成为了神对我们的旨意。或者说,在面对一个没有路标的十字路口时,就意味着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并且无论选择哪条,神都与我们同在,而不用担心一个错误的选择会导致神离弃我们而去。我们需要做的是集中精力做好现在手上的,神已经明确指示是他旨意的事情 — 那就是荣耀神。无论你是一位医生还是老师,无论你是在厨房做饭,还是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都把它当成是荣耀神的机会去做,这就是神对你的旨意。

作者在书中说自己曾一度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直纠结是选择做医生还是做传道人,直到妻子对心不在焉的他大喊到:

Who cares which option do you choose? I want my husband back!谁在乎你是做医生还是做传道人,我想要我老公回来!

哈哈!与其苦苦寻觅、纠结,不如静下心来,做眼前喜欢的、该做的事吧!正好那段时间(2020年初)我们一家在夏威夷度假。我特别享受在度假期间,在没有日常琐事的烦扰,心情放松的时候看闲书。享受之余,一个想法逐渐成型,晚上在茂宜岛徐徐的凉风下散步的时候,我和先生说出了我的想法,那就是开始“读书写字”系列。具体来说就是我过去一年里所做的事,每读完一本书之后,写一点东西介绍这本书,却又不剧透到让他人失去阅读兴趣的程度。

三月份疫情开始,整天待在家里之后,生活的全部内容更是回归到最简单的饮食起居上,忽然多出了很多空闲时间。除了纸质书、电子书之外,这期间我又找到了图书馆有声书这个丰富的资源库。做家务,锻炼身体的时间用有声书相伴,家务活儿也不枯燥了!养成了读书、听书的习惯之后,书本,成了生活必需品之一。我一般会存一些书单,提前预约一些书,以避免断粮。不知不觉一年下来,读(听)了一百多本,也写了一百多篇长短不一的笔记。

收获

喜欢读书,因为读书让我体验到不同的人生。每个人的生命都很有限,读书则让我们在短暂的时间里,进入到另一个时间和空间。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的做法;读书还能让我们听不同的人诉说他们的故事,阐述他们的观点。引用《拥抱逝水年华》里的一段话:

你会发现一位作者能清楚地阐明自己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无法明白表达的东西,用确切的文字描述了一种我们原以为只有我们自己才有所会心的情境,一种找到挚友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有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碰上了一位难以理喻的作者,无法苟同对方的观点和看法,但这也不妨碍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认真聆听他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甚至跃跃欲试,想与作者辩驳一番;给我带来惊喜的是,在多本不同的书中不期而遇地读到自己一直想要探究的同一个话题,那种意外的惊喜,就好比一个海边散步的小姑娘,无意中拾到一个个美丽的贝壳,串成一串项链。去年(2020)一年里,我无意中串起了两串项链:

1. 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

林语堂的《从异教徒到基督徒》,Stephen Jay Gould所著Rocks of Ages,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the Fullness of Life, 霍金的Brief Answers to Big Questions, 以及Paul Kalanithi 所著When Breath Becomes Air

2. 人生的意义

Paul Kalanithi 所著When Breath Becomes Air, DanielH. Pink Drive毛姆小说《人性的枷锁》《刀锋》The Purpose Driven Life by Rick Warrent,还有Chasing Fransis  此外,林语堂、三毛等许多其他作家也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

这两个话题是我一直心有疑惑,想要深入探讨却未曾有机会尽兴的话题。却在读书的过程中,无意遇见了不同作者对同一话题的阐述,自然欣喜。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主题阅读,与我这里说的“串项链”有类似之处,都是就同一个议题/话题,同时阅读多本不同的书。不同之处在于,主题阅读将书本当做研究课题的工具,服务于自己所要研究的课题,运用检视阅读法只阅读每本书中与主题相关的那部分内容。而我所说的串项链,则是在不同的书中与我心中的话题不期而遇。

读书还带来的另一个乐趣就是聊书,就这一点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聊书之乐》。这里不再赘述。

写字

读书之后写点东西,叫它书评也好,简介也好,都无妨。重要的是,这是读完一本书(输入)之后的一点点输出。用简短的文字,把一本书的内容表达出来,再加上几句描写书本与自己关系的内容,基本上是我写每篇笔记的结构。写笔记的一个好处是,逼迫自己用自己的话把这本书说出来,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说法,这是检查自己是否读懂,读懂多少的一个手段;另一个好处是,方便自己(当然还有他人)过后翻阅,重温。时间久了,读过的有些内容会有些淡忘,看到自己所写的文字,则会神奇地唤醒沉睡的记忆。

应用

一位睿智的老人曾对我说到,读书的目的之一是把从书本中所获取的洞见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而不应单单满足于从字面上读一本书。具体谈到应用,则和书本的类型、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那种教你如何做某件事的书,一般以《如何……》开头,如果是机械式的操作,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还好,无非一开始笨拙一些,练习之后会愈发熟练。然而有些比较抽象内容,比如《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如何养育….的孩子》《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之类的,则需要自己融会贯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有时候,书本的内容还相互冲突和矛盾,这个作者说要无条件地爱孩子,那个作者说要有条件、无条件双管齐下;这个专家谈建立模型的重要性,那个专家说模型是扯淡,因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自然不能读一本,学一本。尽信书不如无书,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和鉴别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有选择地放弃。

目前我更倾向于阅读的是一些能够给我带来启发和洞见,能让我的思想起到转化,信念得到夯实,眼界得以开阔的书,这个转化会是一个比较漫长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读书写字” -- 为我带来这么多乐趣的事情,当然还会继续下去。我的打算是在数量上可以减少一些,遇到一些好书,值得一读再读的,会再次翻阅,温故而知新;另外,我准备把一些收听到的喜欢的播客Podcast,  也在收听之后做一些简短的记录,暂定名为“播客随手记”。新的一年继续“读书写字”,开始 “播客随手记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移民七年 (七)--读书写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vuoktx.html